云南23个项目上榜国家级非遗名录

时间:2021-06-11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杨婧瑶

日前,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云南共有23个项目个项目入选。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民俗等类别。

本次全国范围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云南省位居第二,仅次于非遗大省浙江(24项),其中都玛简收、独龙族民歌、阿数瑟、宣抚司礼仪乐舞、傣族白象马鹿舞、昭通端公戏、白族吹吹腔、大本曲、打陀螺、佤族织锦技艺、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云南围棋子(云子、永子)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矻扎扎节、特懋克节、三多节、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阔时节、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等19项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童谣(纳西族童谣)、鼓舞(四简鼓舞)、鼓舞(彝族花鼓舞)、玉雕(腾冲玉雕)等4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都玛简收

以哈尼族母语口传心授的叙事史诗《都玛简收》,是哈尼族流传范围最广泛,涉及人口最多的一部诗歌。具体流传在操哈雅方言和豪白方言的哈尼族聚居地区。其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南岸的绿春县、红河县、元阳县、金平县,玉溪市的元江县,普洱市的墨江县、江城县,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以及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的哈尼、阿卡人聚居村寨。

(传承人演唱史诗《都玛简收》 红河州文旅局供图)

据悉,《都玛简收》描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哈尼女子——都玛简收被逼婚,然后逃婚流浪,最后回归天界的悲剧神话。多在民族传统节日或农闲时演唱,演唱方式为一人演唱,众人聆听,众人也可与之对唱。演唱地点多在家中火塘旁、饭桌酒宴上,也可在婚丧嫁娶、起房建屋、民俗活动场等场所。

阿数瑟

阿数瑟是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传统音乐形式,在镇康县广为流传。其曲调源于现实生活,用最直白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了人们之间真挚的感情,这种“男女皆宜,老少都唱”的民间演唱艺术,被称为“飘荡在茶马古道上的天籁之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较高的亲和力。演唱者往往是现编现唱,不用做什么准备,从天文地理、生产节气、男女之爱、古今风物等都可以唱进调子里,每唱完两句,后面都要以“阿数瑟呢瞧着,罗细瑟呢甩着”结束。

2013年,镇康县阿数瑟传统音乐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临沧市文旅局供图)

宣抚司礼仪乐舞

孟连傣族宣抚司礼仪乐舞,是广泛流传在普洱市孟连县的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歌舞表演形式。在过去的600年间一直出现在孟连县傣族民间,逐渐衍生出系列表演曲目和丰富多彩的傣族舞蹈形式。

其整场演出以歌、舞、乐为一体的艺术表演方式呈现,音乐演奏形式多以合奏,齐奏进行。乐曲旋律规整、悠扬动人,其中舞蹈又分为蜡条舞、长甲舞、孔雀舞等。表演中礼仪贯穿整场,可以说是傣族乐舞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陆江涛摄)

佤族织锦技艺

佤族织锦佤语称为"待",所使用的工具主要采用一套竹木制的腰机,前后上下共有十七个零件。经过捻线、搓线、绕线、排线、挑花、织布等工序,全程纯手工完成。所用的纺线原料以棉、麻为主,色彩以黑色和红色为基本色调,以黄、绿、白、蓝相间,粉红、粉紫、棕色为辅助色,有深浅颜色的相互变化。织锦图案有条纹、几何纹相间,条纹中配有十字纹、波形纹、菱形纹等。点、线、面、横纵,疏密变化丰富。所表现的色彩和图案,融合了佤族人民"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崇拜的宗教理念,涵盖了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佤族重要的民族文化标识。

(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

珐琅工艺是13世纪初,由意大利工匠发明的,最早是做在珠宝和钟表上的一种工艺。元朝时期,蒙古军队特别强大,当时占领了大半个欧洲;由于蒙古大军是一个游牧民族,非常缺少手工艺人,蒙古大军就实行“唯匠可免”的政策,把他们所占领城市的匠人们留下来为蒙古大军制作日常生活器皿和攻城器械等所服务。在1253年的时候,忽必烈和丽江阿良联合攻打大理国时,曾在丽江停留十三天,留下了部分珐琅工匠及银胎珐琅器皿,其工艺就在丽江永胜的三川镇和永北镇的民间所传承至今。

(永胜县文化馆供图)

矻扎扎节

“矻扎扎”是哈尼族的六月节。该节日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村里选派能工巧匠到磨秋场架设磨秋、秋千,全体村民一起翻新祭祀房,迎请天神到哈尼山寨过节。第二天,村民将集资买来的公牛牵到磨秋场进行祭祀,然后每家每户平均分配牛肉,带回家祭祀祖先神灵。第三天,家家户户端着丰盛的饭菜到磨秋场参加谢神宴,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昌盛,之后人们开始载歌载舞,相邀串寨、对歌、打秋千、打磨秋,其乐无穷。(杨婧瑶)

(打秋千 红河州文旅局供图)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