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持续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时间:2021-06-10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杨雯 刘超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是国内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动植物种类分别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被称之为“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森林博物馆”。因此,西双版纳始终把“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民族传统朴素生态观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森林覆盖率提高至81.34%

西双版纳坚持山水田林湖草沙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湖长制”“林长制”,出台巩固种茶毁林整治成果“十条”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十严禁”,实施热带雨林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622.862万亩,占全州国土总面积22.2%,森林覆盖率提高至81.34%,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6.3个百分点。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和爱国卫生“7+2”专项行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成为全省唯一纳入水资源“绿区”管理的州市、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并将持续巩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策略研究,将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政府统计指标体系,为准确及时掌握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和碳交易市场建立提供基础条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遏制高碳高排放的旧动能,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以澜沧江流域为主线,突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以水生态修复为核心,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和风险管控,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排查,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提升城镇(农村)“两污”治理水平,加强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提高医疗废弃物处置能力。

坚决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翻身仗”,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区域的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严格落实交通、建筑施工、工业企业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切实改善声环境质量。

加强生态管控 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底线

以“十四五”规划实施为契机,实施雨林保护行动、雨林修复行动、雨林回归行动、林城融合行动、环境治理行动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布局,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依法加强对州内澜沧江水系、林草、河流、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持续实施热带雨林保护规划和行动计划,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

加大对外生态环境交流与合作,主动融入和服务绿色“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老跨境生态保护合作探索,完善合作模式,切实提升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共建边境地区生态安全屏障。

推进生态茶园、环境友好型胶园、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胶还林、陡坡地治理等生态工程。持续巩固打击种茶毁林专项行动成果,以“零容忍”的态度和决心,重拳打击整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天然林资源只增不减。

特色生态产业体系 精准发力打好“三张牌”

在重点产业发展上精准发力,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构建符合自身实际、时代特征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积极鼓励与生态经济产业相关的企业、人才、资金等向基地集聚,促进生态经济产业基地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支持中小型生态经济产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采取市场化方式建设一批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的“双创”示范基地。

持续传承生态文化 充分发挥支撑作用

大力传承和弘扬雨林文化、普洱茶文化、傣医药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让生态文明理念持续深入人心。不断创新生态文化传播载体,创作编印各族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读物,大力宣传普及、传播推广西双版纳生态文化故事,促进多种文艺形式与生态文化结合,让各族群众充分体验、广泛接受民族优秀生态文化理念。

此外,西双版纳州还将全力配合办好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相关活动,力争高标准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复审,积极推进“全球环境基金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国家框架项目云南示范西双版纳试点”项目建设。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生态文化交流,搭建开放多元、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扩大对外文化传播交流渠道,大力传播美丽中国、美丽云南、美丽西双版纳建设成效。(杨雯/文 刘超/图)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