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歌舞灿若星辰。
走进红河,就仿佛走进了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哈尼族“十月年”“矻扎扎节”、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庆文化丰富多彩。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出了哈尼族长街宴、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彝族海菜腔、阿细跳月、乐作舞、烟盒舞等绚丽灿烂的民间歌舞文化。
(烟盒舞)
随着红河州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歌舞融入红河文旅发展的大潮中,创造出文旅融合的最佳效果,红河州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旅游企业也进行了多种尝试,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民间歌舞被创编后在各景区、全省乃至全国上演。
日前,红河州委书记洪正华在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开展调研时指出,文艺院团的发展要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探索更加丰富的演出内容和形式,让州民族文化工作团这个文化宝藏不仅“活下来”更要“活得好”。要充分研究市场,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与旅游产业高度结合,让民族歌舞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助推器”“引爆点”。
“非遗+旅游”打造红河文旅品牌
在文旅融合政策推动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路径,而非遗无疑是一大富矿。“非遗+旅游”便是红河旅游的一大亮点。
红河州结合自身实际,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展示平台,积极组织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参加展演、艺术节,用活非遗文化,打造红河文旅品牌。
(哈尼古歌 红河州文旅局供图)
近年来,红河州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内容的民族民间艺术精品。一首《阿波毛主席》唱响大江南北,一曲《长街宴》唱出多彩民俗风情。《哈尼古歌》成功亮相米兰世博会,红河哈尼梯田与意大利朗格罗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园缔结为友好遗产地,越来越多的文艺精品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亮相世界,《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等非遗项目呈现出无限魅力。2020年,一台以石屏原生态花腰歌、舞、乐为主的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歌舞剧目《云上红河·花腰恋歌》在红河大剧院驻场演出,已演出47场,累计接待观众约7050人次。
同时,红河州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活动,组织开展各类文艺及体育竞技、展示活动,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景区+民族歌舞”推进游客深度体验
利用系统思维、内容挖掘、项目运营等各环节有机结合、深度融合,红河州以“景区+民族歌舞”,推进游客深度体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元阳哈尼梯田景区推出《哈尼古歌:四季生产调》驻馆演出,建水金临安茶苑推出的省级非遗项目《建水小调》《彝族沙莜腔》《花灯》《彝族烟盒舞》表演,石屏县李怀秀李怀福非遗传习所的石屏海菜腔表演等等,吸引了不少游客放慢脚步,充分享受沿途风光带来的精神体验。因地制宜融合民族歌舞文化,不仅能拓展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也有利于促进文旅融合、提高游客文化体验。
(花腰彝族 石屏文旅局供图)
当旅游与文化碰撞,通过发展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将文化气息渗透于旅游的各个环节,变成独一无二的品牌文化符号,也能促进越来越多文化资源自然在景区中“活起来”。
创新发展彰显民族文化新魅力
近年来,红河州在继承中转化,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与时俱进,狠抓创作,促进作品推陈出新,推动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助力形成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红河州以文艺作品讲述红河故事,打造出《诺玛阿美》《山之子》《爱如星火》等100多部优秀民族歌舞作品,《云上红河·花腰恋歌》于2020年10月在红河大剧院开展旅游驻场演出。曲艺作品《美丽家园老实扎》入选全国第十七届群星奖决赛,彝族花灯小戏《大喇叭小广场》、花灯音乐剧《回家》先后参加中宣部、原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
(建水小调 建水文旅局供图)
2019年,《哈尼古歌》在中央党校、中央民院演出引起强烈反响;歌曲《为了一个承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中“百年百项”小型作品创作计划;2019年集中对2018年下半年新创的以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新红河、移风易俗、民族民间元素为题材的《欢腾十月里》《火塘》《霸王鞭》等9个舞蹈小节目进行完善、修改,完成创作。
(《流芳》李明摄)
歌颂新时代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创作题材舞剧《流芳》被列为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计划剧目和云南省2020年精品创作重点扶持项目,在全国八地巡演,好评如潮。
此外,切实服务群众,落实文化惠民,全州民族文化工作团(队)、文化馆共开展了4000多场“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文化惠民演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营造喜庆祥和的文化氛围,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李纹秀)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