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历史星河灿烂,其有着3000年的文明史,西南联大、陆军讲武堂等可歌可泣的近代史,又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四季花彩的迷人风景享誉世界。在近日公布的全国《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昆明位列二线老二,昆明要把握自己的独有优势,实现最大产能提速,走入城市发展高梯队,打造“强省会”,崛起于西南边疆,乃至成为辐射东南亚和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其前景不可限量。
立足这种历史交汇点上,云南省就推进昆明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也提出了新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新定位为,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健康名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城市人口达到100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进入万亿GDP俱乐部。到2035年,GDP达到2.7万亿元,力争建成国际大健康名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
格局之变,正向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奋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把握在全省、全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地位作用,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谋划提升昆明的发展格局。
战略格局全面提升,确立了“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全面提升“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健康名城”三大城市品牌。
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城市布局已从“聚点围片”向“拓圈建群”转变,从“单中心”的翠湖时代,进入到核心区“东进、西拓、南控、北延、中优”的滇中时代,正迈向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大开放时代。城市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生态涵养区布局持续优化,圈层联动、梯度发展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开放格局持续拓宽,同世界203个国家(地区)有贸易往来,109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分支机构在昆明投资兴业。长水国际机场客运航线达到396条,国际(地区)通航城市达到63个,至南亚东南亚通航点达到45个、居全国首位。缔结国际友城和国际友好交流城市44个,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重要城市国际友城全覆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正式缔结友城的数量居全国第一。
实力之变,正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奋进
实力昆明正以昂首之势,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奋进,经济规模跨越提升,经济总量从1952年的1.5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733.79亿元。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昆明经济总量连续突破了5000亿元、6000亿元大关,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从第17位跃升至第12位,荣获“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最成功城市”称号。
产业支撑不断增强,昆明构建了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石油化工、文化旅游、大健康等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斗南花卉交易市场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基地,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电子信息、数字经济、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了云南新能源汽车和5G智能手机制造“零”的突破,新兴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主力军”。
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和金砖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落户昆明,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到78家。以数字赋能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裂变,经济发展“含金量”越来越足。
绿色之变,正向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奋进
绿色既是昆明发展的底色,也是最大的优势。近年来,昆明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滇池水质明显好转,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实现了滇池全湖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Ⅳ类,达到了近30年最好水平,湖滨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滇池湿地获得了“中国最美湿地”称号。2020年,滇池主要污染物指标大幅下降,全湖水质持续稳定向好。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主城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长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5名。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62%。“春城绿”“昆明蓝”“四季花”成为昆明最靓丽的名片,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宜居城市”等称号。
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绿色消费,鼓励绿色出行。实施重点行业节能工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科学控制碳排放总量,“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6.7%,加速步入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城乡之变,正向区域协调融合发展奋进
昆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和乡村振兴,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人居环境持续美化优化,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焕然一新。
城乡品质大幅提升,春城花都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绿地总量稳步提升,“十三五”全市(含县区)新增城市绿地1559.15公顷。智慧城市建设拓展深化,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率先实施“刷脸就行”试点工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速,文物保护单位总量由2015年末的575项增加到633项。深入开展市容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动44个城市“三旧”改造集中连片开发。全市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村庄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公交“镇镇通”覆盖率均达到100%,人居环境持续显著改善。昆明成功创建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以总评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联合国人居署“国际花园城市”金奖。
城乡区域一体融合,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权益均等化,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9.7%。持续深化昆明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滇中新区经济总量由2015年的460.6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66.55亿元,年均增长9.9%,实现了基础设施、园区开发、招商引资“三个重大突破”和规模总量、财税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三个明显进位”。
综合交通快速发展,沪昆、云桂等高铁建成通车,昆明迈入高铁时代,拉近了昆明与外界的时空距离,与西南各大城市间“朝发夕至一日还”变成现实。骨干公路网全面形成,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地铁运营总里程达139.7公里,“米字型”轨道运行网络初步形成。东川港建设加速推进,即将开启“通江达海”的航运时代。昆明成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基本构建了“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开辟了昆明融入全国全球经济发展大格局的“通道版图”。
治理之变,正向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奋进
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形成了精细化、专业化的基层治理。开展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探索了“三社联动”和“五级治理”等新模式。
打造了便利化、高效化的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十大行动”,“一网四中心”“七办”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市场主体总量达89.6万户,荣获2020年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
构建了法治化、协同化的治理局面,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取得新进展。2020年昆明公共安全感指数跃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建立解决群众诉求“四级联动”工作机制,依法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良好局面,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首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民生之变,正向高品质幸福美好生活奋进
2019年,昆明在全省率先完成脱贫攻坚总目标,寻甸县、东川区、禄劝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市4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5.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9.88%降为0,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2020年,昆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8018元和1771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97缩小到2.7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连续三年上榜“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位列全国城市第7位、省会城市第2位。
引入清华附中、北京八十中等22所名校到昆办学30所,新增、拓展优质学位23万余个,累计引进名师260名、名校长29名,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21家医疗机构合作办医,2015年以来新增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6个,三级甲等医院从7家提高到10家,优质医疗资源加速扩容。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全面形成,各项社会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作风之变,正向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奋进
作风之变为干事业发力,昆明锲而不舍正风肃纪,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肃清白恩培、秦光荣、仇和等余毒流毒影响,持续修复、净化政治生态。2016年以来,昆明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5612件,始终保持反腐倡廉的高压态势。
深入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全市近2万个基层党组织完成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红色物业”“双报到双报告”“万名党员进社区”“党建联盟”等成为昆明特色党建品牌,被确定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努力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好干部标准,注重从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基层一线选拔任用干部。一批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得到重用。(周佳艺/文 杨雯/图 )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