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
近年来,云南省高度重视民生工作,聆听群众呼声,顺应群众期待,从最弱势、最困难、最需要关怀的群众做起,不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一件接一件的民生实事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夯实民生保障基础
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全省民政系统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服务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围绕民政领域疫情零感染,对受疫情影响的人员进行临时救助,向606.5万名困难群众发放补贴2.6亿元;围绕“困有所帮”,切实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全省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达到不低于7920元、4770元,2012年以来,中央和省级累计投入困难群众救助金达790.49亿元,年均有462万困难群众得到经常性生活救助、77万人次得到临时性生活救助。
围绕“老有所养”,省政府连续10年将养老服务建设项目列入20项重点工作或10件惠民实事,投入资金44.56亿元,着力为老年人提供安心、舒心、放心的养老服务;围绕“幼有所育”,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2.57亿元支持儿童福利机构建设项目、儿童养治教康项目及儿童福利机构设施设备配置和维修改造,儿童福利机构区域优化布局架构初步形成;围绕“逝有所安”,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服务便捷的殡葬公共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围绕高质量发展大局,十八大以来云南省6个县撤县设市、3个县撤县设区,县级城市型政区数量较2012年末增加了11个、达到35个,省域城市规模结构和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稳岗就业惠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57.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03%以内。通过抓实援企稳岗稳定就业,鼓励创业创新带动就业,支持新业态发展拓展就业,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促进转移就业等,始终保持了全省就业大局的稳定。
同时,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党的十八大前的2511.23万人增加到2020年底的3151.52万人,增幅25.5%;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由519.26万人增加到806.2万人,增幅55.26%,基本实现各类人群制度全覆盖。
在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全省专业技术人才由党的十八大前即2012年的119.84万人增加到165万人,高技能人才由56.5万人增加到116万人,增幅分别为37.68%、105.31%;目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90万人,平均每年约增加20万人。在确保工资支付上,近5年来累计帮助18.38万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为4.91万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5.13亿元。2020年,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30050件,仲裁结案率98%以上,在“十三五”期间位列全国前列。
住有所居 居有所安
为努力实现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目标,云南省坚持公租房实物保障和租赁补贴并举,住房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12月底,近300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累计113万困难群众领取公租房租赁补贴。
此外,烂尾楼清理整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据统计,截至2021年4月底,全省登记在册的302个工程性烂尾项目中,已基本盘活122个,其中,保山市4个,昆明市2个,丽江市2个,版纳州2个。
人居环境整治是持久民生工程。目前,全省完成黑臭水体整治投资87.87亿元,进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33条,整治消除黑臭比例达100%,长制久清比例91%,基本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圆满完成“十三五”国家考核任务。
2019年、2020年省政府连续两年将“厕所革命”工作纳入十件惠民实事。各个地方新改建的公共厕所越来越多,有的地方在公厕的风貌建设上还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相结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基本实现了公共厕所电子地图、位置查询、信息服务、游客满意度评价等便捷查询和动态管理,真正让人民群众“方便”更方便。
医疗保障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医疗是民生之需。今年以来,全省医保系统全力保障新冠病毒疫苗采购经费及时、足额供给。目前,共向疫苗采购机构预付疫苗采购资金18.03亿元,确保不因资金问题影响新冠病毒疫苗采购,全程做到“钱等苗”。
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云南省实施健康扶贫30条措施,牢牢兜住贫困人口的健康底线。全省756.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看病就医“一站式”结算,住院实际报销比例89.45%。截至2020年底,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581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86.94%,城乡居民达73.33%。
加快推进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体现,也是进一步提高医保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云南省自2009年以来,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先接入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率先开展门诊费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率先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四重保障“一站式”结算、率先启动高血压、糖尿病门诊慢特病费用的跨省直接结算试点。织密医疗保障网络,守护人民群众健康。(张丽君)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