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巧家:用力走好水电移民“长征路”

时间:2021-05-11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郑吉喜

一直以来,作为世界最大在建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的云南昭通市巧家县库区承担着5万多移民要在2个月之内搬迁完毕并完成库区清理,确保电站如期下闸蓄水,于2021年7月1日实现首批机组发电的目标。

(白鹤滩水电站 闫科任摄)

为此,巧家县委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在党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弘扬践行“长征精神”,推动移民工作,56天组织5万多移民完成搬迁入住并完成库底清理,攻克了移民这件“天下第一难事”。

(白鹤滩镇掀起万人同日搬迁新高潮 徐有定摄 )

践行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长征精神

在水电移民工作中,巧家县委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践行“长征精神”,始终以援建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为己任,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了“移民为国做贡献,我为移民排忧难”的广泛共识,放弃了节假日、放弃了周末,甚至放弃了春节的全家团圆,全身心赴在移民工作上;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将支持国家建设的道理讲深讲透,移民群众默默承受着大建设带来的扬尘、噪音污染和出行的不便,凝聚成了5万移民“早搬早好、越搬越好”的共识,广大移民中凝聚起“搬小家、为国家,努力建设新巧家”的磅礴力量。

(可福二组签订搬迁安置协议 谭昌国摄)

县委、县政府围绕“让移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为目标,将移民安置和城镇规划建设相融合,借移民搬迁安置契机打造湖滨生态旅游城镇,探索出台了“25+5+20”房屋面积改善政策,即:移民按照自家被淹没房屋框架结构的补偿价格购买人均25㎡的基础面积和5㎡的优化保障面积,有条件的还可以按照建设成本价不高于2000/㎡购买人均20㎡的改善住房面积,房屋面积、户型和套数移民根据人口数和居住实际需求选择,一次性解决了移民群众三代人之内的住房刚需;生产安置选择了利于移民长期发展的逐年补偿政策,让移民虽然形式上失去了土地林园,但土地收益长期存在并可以继承,有了基本生活保障,按照2021的补偿标准每人每月409.15元,人均年纯收入近5000元,实现了一步脱贫。全县党员干部将移民的事情当做第一要务,把移民的利益视为至高利益,涌现出了自己父母双双住院却坚守移民一线的“不孝女儿”尹富凤,把移民群众当“父母”俯下身子将他们背出故园的万太盛、张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拥戴,让“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成为了广大移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白鹤滩镇掀起万人同日搬迁新高潮 徐有定摄 )

(金塘移民群众喜迁新居 刘仁川摄)

践行不怕艰难险阻、敢于牺牲奉献的长征精神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这句话成为了巧家移民干部的口头禅。移民工作要让群众背井离乡,不理解的情绪是常有的,面对移民的指桑骂槐、故意刁难,干部们克服畏难情绪,始终坚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耐心讲解政策,潜心吃透包保对象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甚至个人兴趣爱好,找准移民的痛点堵点难点对症下药,为群众调解邻里纠纷、化解家人矛盾、解决生活困难,顶着烈日酷暑走家串户、披星戴月做群众工作、不辞辛劳帮移民搬迁、事无巨细助移民安家。不管是移民的实际困难还是鸡蛋里挑骨头的问题,包保干部和楼栋长们有求必应,帮助解决到满意为止。工作中有累倒的、有病倒的,就是没有当逃兵的,金塘镇宣传委员凌明媛同志罹患癌症依然坚持边治疗边坚守移民一线,把移民工作当做“治癌良药”;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可毕在移民工作中不慎被落石砸伤,多处骨折和关节脱位住在病房里依然不忘包保干部职责,通过电话联系为移民排忧解难。

(巧家文旅局干部为移民搬家 刘仁川摄)

(白鹤滩镇掀起万人同日搬迁新高潮 徐有定摄 )

践行跟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长征精神

在移民搬迁安置中,巧家始终秉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长征精神,把移民当亲人,零距离上门服务、面对面排忧解难、心连心共商搬迁。举全县之力建立了干部和移民群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包保体系,确保挂钩包保不漏一户一人。包保干部通过一次次入户走访、一遍遍宣传动员、一天天情感交流,不断成为了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放心人,收获了群众的信赖甚至结下深厚的友谊。为了让移民搬迁“轻装上阵”,广大干部通过联系企业收购、自掏腰包“淘宝”等形式,帮移民群众清空家里的“库存”,卖掉地里的果蔬,将移民群众搬家的损失降到最小;为确保移民领到集体奖励,面对在最后时限仍未签字或搬迁的特殊困难户,县镇村组领导和包保干部齐上阵,通常一坐就是一天,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最终感动了群众,保障了该户和该村民小组所有人应得的的奖励。如可福二组在做李祝坤兄妹工作时,从早上八点半到晚上十一点,终于感动了他们,移交了房屋,顺利推动了清库工作,同步保障了该村民小组移民人均400元的奖励共20余万元。移民群众在哪里,为移民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签订协议的时候,我们的干部把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医院病房等都当做了宣传移民政策签订移民协议的办公场所,遇到不能及时回家签订协议的移民,还把协议送到昆明、西昌等地,为移民提供便利。移民群众有什么需要,我们的干部就干什么工作,移民搬家的时候,我们的移民干部变成了“孙悟空”人人都会七十二变:一会儿变成“水电工”,为群众接水管、装卫浴、查电路、通下水道;一会儿变成“土建工”,为群众检测防水层、检查自流平、处理剪力墙;一会儿变成“搬运工”,为群众搬冰箱、扛沙发、摆桌子……在各安置区,随处可见移民干部背着各种工具包在各楼栋穿梭忙碌的身影,到处都能遇到移民群众邀请包保干部一起吃搬家第一顿饭的场景,这就是群众为干部颁发的“考试合格证”!

(天生梁子移民安置区 闫科任摄)

走好新时代水电移民长征路。完成移民搬迁工作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有了这坚实一步的“初速度”,“十四五”期间,巧家将抓住各类发展机遇,锚定“让移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的目标,以转移就业和引导创业为主要抓手千方百计保增收,目前转移就业移民劳动力2万余人,启动8个“卫星工厂”建设,开辟就近就业岗位4000余个;聚焦省委提出的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作好水电移民“山水文章”,推动获得国家地理商标的“巧家小碗红糖”产业转型升级,抓紧建设农旅融合的一个个田园综合体;全面推进1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水电、风电、光伏清洁能源;“一城三镇七点”的特色旅游城镇初见雏形,昭通地区康养旅游示范区、滇东北高峡平湖首选目的地、乌蒙山区堂琅文化展示地的定位已经明晰,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高峡平湖新巧家——未来可期!(郑吉喜 巧家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