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松赞林寺(原归化寺),保留着一幅“兴盛番族”锦幛,这块锦幛是当年红军长征中由贺龙赠送给松赞林寺的,它凝结着红军官兵对藏族群众的深情厚谊,也见证了汉藏团结的一段历史佳话。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
近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织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走过来时的路’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迪庆,踏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1936年4月25日,贺龙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进入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市)境内。受到国民党当局有关红军的反动宣传,当地藏族群众对红军误解颇多。
(讲解员在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讲解)
为了赢得藏族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红军在中甸县金江、上江一带进行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要求全体指战员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藏族群众的风俗习惯,保护寺院。4月29日,红二军团前卫4师12团进入中甸县城后,在“通司”(翻译)的帮助下,向当地藏族群众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党的纪律和民族宗教政策,并张贴“红军是番民的好朋友”“番民群众各安生业”“优待少数民族,保护信仰自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标语。
4月30日,松赞林寺派出夏那古瓦等为代表,到红军总部进行会谈。为了表示对红军的尊重,他们向贺龙敬献了哈达,贺龙等红军领导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交谈中,贺龙得知寺院僧众对红军尚存疑虑的情况,当即作了明确的解释,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讲述红军的宗旨和北上抗日的决心。
5月1日,松赞林寺派出代表和各村差役,由夏那古瓦带领,捧着洁白的哈达,带着牛羊、青稞酒、酥油、糌粑等,到红军总部慰问。贺龙、任弼时等红军领导亲自迎接,并回赠了礼物。次日,贺龙等红军领导应邀到松赞林寺做客,松赞林寺以最高礼节迎接贺龙。
(“兴盛番族”红布锦幛)
贺龙将题写的“兴盛番族”红布锦幛赠送给松赞林寺,祝愿藏族群众繁荣昌盛。5月3日,松赞林寺僧众及商人、富户打开仓库,向红军出售粮食、盐、糖等物资,有的藏族群众还把粮食无偿地送给红军。松赞林寺为红军筹集了青稞共2000斗约6万斤,还提供了牦牛、红糖、粉丝、猪肉、茶叶等食物,红军则按价付给银元。
1936年5月5日,红二、六军团从中甸出发,在藏族群众的帮助下,连续翻越几座长年积雪的山峰,于7月2日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尊重藏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及风俗习惯;藏族群众不在家,不准进屋;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东西……”如今,在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还保存着红军过迪庆时的“七项政治纪律”。正是铁一般的纪律,让红军深受藏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红二军团进入迪庆以后,召开了‘中甸会议’,形成了在藏族聚居区工作的政治纪律,这是党历史上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的一次伟大实践,也为红军顺利通过藏族聚居区打下了基础。”迪庆州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彭正媛介绍。
(迪庆州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鲁志军)
迪庆州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鲁志军表示,迪庆州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组织立足当地红色资源,把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作为推动稳定、发展、生态、边疆稳固四件大事的助推器。以一流标准推动全域旅游建设,努力把迪庆打造成世界顶级旅游胜地,建设“世界的香格里拉”。
目前,迪庆州正以“五个一机制”为统领,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即落实“第一议题”开展专题学习,利用“第一阵地”开展专题培训,发挥“第一课堂”开展基层宣讲,践行“第一自觉”推动学习教育入脑入心,树牢“第一维稳”思想开展主题活动,有声有色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张丽君 文/图)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