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云南的湿地具有分布广、高原淡水湖泊湿地多的特点,是目前西南地区淡水湖泊湿地数量最多的省份。近年来,云南省湿地总面积和湿地保护率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底,云南省湿地总面积为927.47万亩,较2015年增加73.53万亩,湿地保护率从2015年的36.4%提高到55.27%。
率先全国,建立湿地资源年度监测制度
2017年12月,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立健全湿地保护修复制度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同时,制定《云南省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进一步分解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为确保湿地保护工作落实,云南省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了湿地资源年度监测制度,并积极争取将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等指标纳入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实绩、县域经济发展、三农发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等评价考核范围。每年组织开展全省湿地资源年度变化监测,强化监测成果运用,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考核,以及生态转移支付资金测算提供基础数据,极大地提升湿地保护工作的地位。
守护绿水青山,认定湿地共计665处
根据数字统计,云南省目前共认定湿地665处。其中,国家(国际)认定4处、省级认定31处、州市认定630处。
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是云南省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其范围涉及红河州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境内。作为千年大地粮仓,哈尼梯田不仅为当地百姓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稻米和水产品,在调节气候、保水保土、防止滑坡、维护动植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湿地功能。作为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域,元阳县大力使用复合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采取“两条渠、四级网”的污水处理方式,保护梯田水生态。实施哈尼梯田森林保护恢复、传统村寨保护与管理、稻作梯田红线守护、哈尼梯田水系维护、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保护工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据了解,为构建以自然保护区和湿地自然公园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为补充的湿地分类保护体系,在“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新建国家湿地公园6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湿地保护小区177个,全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达16个、湿地公园19个、湿地保护小区177个。
保护生物多样,加大湿地保护资金投入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先后编制《全省湿地保护修复“十三五”规划》《云南省湿地公园建设发展规划》《云南省湿地生态监测规划》,为各专项工作提供规划指导。“十三五”以来共争取国家湿地保护资金4.95亿元。
随着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等工作的开展,退化湿地得到恢复,湿地面积扩大,湿地生态功能提高。目前,云南省以水禽(尤其是越冬鸟类)为主的动物栖息地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成效明显。
以紫水鸡为例,被称作“世界上最漂亮的水鸟”的紫水鸡是鹤形目秧鸡科紫水鸡属的代表鸟种,紫水鸡由于过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误以为国内已经灭绝,而未被列为国家鸟类保护名录内。到21世纪初,紫水鸡仅分布在云南剑川剑湖、洱源西湖等零星区域,种群数量不足200只。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紫水鸡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在云南省内逐步扩大,目前云南省已经扩散到9个州(市)13个县(市、区)的16个湿地。
此外,黑颈鹤、黑鹳等珍稀水禽,以及莼菜、野菱、海菜花等重点保护植物和云南特有植物,分布范围逐年扩大、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新发现了彩鹮、长尾鸭、白眉田鸡等湿地鸟类。
迎候“COP15”,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云南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立足已有成效,着眼“十四五”,云南省将紧紧围绕湿地保护目标,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加强湿地监督和管理,持续完善湿地分级分类管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全球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5”)今年将在昆明举行,为全面展示云南省、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提供了重要平台。COP15两个室外展览展示项目,其中之一就是位于昆明官渡区的宝丰半岛湿地,这也是展示滇池保护治理,反映滇池自然面貌、自然属性、湿地净化的实景点。
据了解,宝丰半岛湿地修护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其中重点建设12个植物群落、计划种植植物种类共计99种。同时,采取恢复光滩、草灌丛、林带等方式,招引以涉禽为主的鸟类群落,通过人工繁殖和种苗投放的方式,孵育滇池特有鱼类,并在沉淀塘与曝气塘中投放滇池特有底栖动物,计划投放鱼类4种,软体动物2种。此外,还将利用现有塘体、农田建设农田和湿地生态恢复区,充分展示“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原有滇池湖滨生态系统。(周佳艺 元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