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刺绣传承人张凤仙:飞针走线,传承“指尖”技艺

时间:2021-04-19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李纹秀

“绣这么一朵花,我们会给绣娘200块钱,绣娘利用闲暇时间一年靠刺绣差不多可以获得1万左右的收入。成立合作社,一方面想让我们壮族的刺绣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也想带动周边困难群众利用自己的手艺增加些收入。”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凤仙民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凤仙介绍。

据了解,张凤仙是广南县者太乡平贵村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当地人称“乜小梅”,是者太村及全乡都公认的“绣花女”。2016年,她成立了广南县凤仙民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生产销售和技术指导,让当地绣娘们居家就业,传承壮族特色的刺绣工艺和文化,让越来越多的妇女在家门口就赚到了钱。

(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凤仙)

“‘人人会手工、家家有绣娘’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心灵手巧的真实写照。但是近几年来,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了,很少有人留在农村,而村里的会刺绣的人年纪也越来越大,刺绣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怎么发扬民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它,同时又让它带来经济效益,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张凤仙说。

为了让壮族刺绣更好地传承,张凤仙开始苦练自身技艺,不仅向老前辈、向书本学,还向其他民族刺绣技艺学,将当地彝族、瑶族的刺绣、织布等也学了个七七八八,并积极主动参加各类民族文化展览。她说:“要改变传承的断裂,首先要建立起大家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希望通过展览的方式,打响民族文化招牌,让大家看到我们的民族文化之美、受欢迎程度,唤起心底的文化自信心。”

(张凤仙给学生讲解刺绣知识)

2010年至今10多年的时间里,她大大小小参加了省内外10多次非遗文化展演。通过精湛技艺、秀美作品的展示,打响了者太壮族刺绣技艺的招牌,许多州、县有关领导干部、大学生、刺绣工艺迷慕名探访她,购买她的作品收藏,向她学习技艺。在她的影响下,者太乡很多懂刺绣的绣娘看到了收入的希望,又重新拿起了针线,开始传承这项文化。同时她每年还会进校园培训刺绣,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壮族刺绣,传承壮族刺绣。

在做好文化传承的同时,张凤仙也在思考如何让当地人利用刺绣增加收入。作为土生土长的者太人,张凤仙深深地体会到了家乡同胞的疾苦,感受到了深山里的壮家人和外界的差距。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人喜欢手工制品,这也为发展手工刺绣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张凤仙借此机遇,动员外出务工的朋友,特别是建档立卡贫苦户的妇女同胞在家自主创业,做出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渐渐的好作品开始传出去,外乡的人更是纷至沓来,收入也慢慢增加。

随着需求量增大,2016年,广南县凤仙民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它整合了全乡民族民间工艺刺绣资源,并逐步由传统手工作坊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为传统手工艺向新型文化业态转变创造了发展模式。招纳了许多当地绣娘,合作社免费为绣娘提供针线、刺绣图案和销售渠道,绣娘只需负责刺绣。同时,为了提高社员的刺绣技能,合作社采取集中培训、入户传技、能人带徒的方式传授技艺,教少数民族贫困户妇女致富实招,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现在已拥有20多名绣娘。

(张凤仙带刺绣参展)

“接下来,我们会招纳更多当地的绣娘,让大家居家就业增加收入,同时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使产品提高竞争力,采取‘市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条,运用农村电子商务为民服务站、云南基层综合服务平台等媒介扩大民族刺绣产品销路,能够闯入外面的市场,打造者太刺绣品牌名片。同时,从老一辈绣娘那收购一些精美的刺绣作品,为以后建非遗传习馆做准备。”张凤仙表示。(李纹秀)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