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月5日召开的贯彻落实大理州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消息,“十三五”期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32个月Ⅱ类,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水质目标;湖区沉水植被面积恢复到34平方公里,湖体年均透明度上升到2.1米,一度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又重现洱海。
(发布会现场 大理州委宣传部供图)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1996年和2003年,洱海曾两次大面积暴发蓝藻,局部区域水质下降到地表水Ⅳ类。
(海菜花重现洱海)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亲临大理视察,在洱海边作出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作出“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等一系列决策部署。五年多来,大理州坚持以洱海保护统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举全州之力,相继实施“七大行动”和“八大攻坚战”,推动洱海保护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目前,洱海水质总体稳定在Ⅲ类,2020年全湖水质实现7个月Ⅱ类,国控284断面水质有望评价为“优”;“十三五”期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32个月Ⅱ类,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水质目标;湖区沉水植被面积恢复到34平方公里,湖体年均透明度上升到2.1米,一度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又重现洱海。
“洱海水质仍然处于向好进程中的波动变化期,‘保水质、防蓝藻’形势仍然严峻,洱海保护治理依然任重道远。”大理州洱海管理局局长赵国龙表示,“十四五”期间,洱海保护将由抢救性治理阶段转入到保护性治理阶段。按照州委关于“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加紧编制洱海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系统梳理重大项目盘子,科学确定未来五年的规划目标和总体思路。
下一步,大理州将紧紧围绕“洱海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修复全面加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转变,洱海总体保持良好湖泊水质”的目标,坚持以改善洱海水质为核心,统筹推进优化区域协同发展、深化流域水环境治理、强化流域水生态修复、统筹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突破流域水污染治理瓶颈、健全流域管理治理体系等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全力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绩。(张丽君)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