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昆明五华“四心”共振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

时间:2020-11-26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佚名

“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淳风气”。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的一次重要部署。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作为试点之一,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模式,通过“强核心、提信心、筑同心、暖人心”四心同频共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

三级联动强核心

五华区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建立了多方联动、协调互通的工作机制。紧紧围绕文明实践和志愿活动,搭建了由1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95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成的“区—街道—社区”三级文明实践平台。

中心主任由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担任,组织宣传、文化、科技等52家区级部门、10家街道作为成员单位。中心下设了1个办公室以及理论宣讲、科学文化与体育服务、未成年人教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5个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及工作组组长均由区级领导担任,强化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组织保障。

同时,五华区紧扣行业实际、区域实际、需求实际,构建了“1+10+10+N”志愿服务体系,即1支五华区志愿服务总队,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等10支行业志愿服务队伍,10支街道志愿服务分队和N支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志愿服务队伍,各志愿服务队根据自身优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主题宣讲提信心

结合辖区文化优势、资源优势和榜样优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讲,使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

红色宣讲。五华区充分整合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抗战纪念馆、云南起义纪念馆、朱德旧居、聂耳故居等红色阵地资源,打造了立体化、多角度、广覆盖的红色宣讲平台。翠湖边“红色文化巴士”,打破传统体验式红色教育的时空限制,真实再现红色革命场景;陆军讲武堂内的“黄埔课堂”,让群众在身体力行中感悟爱国情怀和钢铁意志;文林小学里的“潘琰学堂”,通过“穿越”西南联大教室授课现场,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四烈士之一潘琰烈士坚毅、忠诚、担当、奉献的一生;南强街八十八号剧场内,《平凡》、《初心》等红色话剧正在上演,以庭院话剧的方式,生动形象地为党员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目前,五华区已利用各类红色阵地,组织开展政策理论、形势宣讲、红色教育3000余场次。

先锋宣讲。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聚合“街道党校”“百姓讲师团”“五华讲坛”“先锋故事汇”“银发先锋之家”等宣讲品牌,用吸引人的形式、动人心的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有效地走进基层、走进群众。组织开展“初心早八点”线上晨读活动,将每周五上午8:00至8:30确定为党员线上集体晨读时间,每期课程30分钟,采取“现场+线上”的互动方式,在课程直播期间,参学人员可发送弹幕与其他参学人员进行在线互动交流,由“一人讲”变成“大家讲”,进一步增强党课的互动性和实效性。截至目前已播出22期,累计80000余人次收看了直播,18000余人次收看了往期回看,累计观看时长3308小时,共收到有效评论10000余条,参与人员分布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

榜样宣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校园实践、社区实践、家庭实践。挖掘典型,开展“昆明好人”“五华榜样”“向善向上好青年”“新时代好少年”“最美家庭”选树及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近年来,先后评选各类榜样近200名;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明讲堂、“文明五华”微信公众号等阵地组织开展主题宣讲,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充分发挥老百姓身边的榜样力量,营造人人争先、家家争美的浓厚氛围。

文明实践筑同心

结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筑牢社会治理、和谐发展的同心圆。

聚焦红色精神传承。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活动、“童心向党·阳光下成长”童谣传唱、经典诵读、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红色实践”行动等教育实践活动150余场。在未成年人中形成“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时代新人”的生动局面,开展区级校级红色实践主题活动200余场。

聚焦公民道德建设。依托街道和社区文明实践所(站),组织开展文明新风促进行动、文明交通提升行动、文明养犬自觉行动、文明餐桌光盘行动等主题活动500余场次,受众超过10万人次;率先在全市持续开展“微小不文明行为”整治活动,劝导微小不文明行为3万人次;建立“1+1+1+1+N”文明养犬劝导队,由“派出所民警+城管队员+街道人员+社区工作者+物业公司等其他人员”组成巡逻小组,定期开展巡逻劝导,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养犬良好行为习惯;顺利完成400户“诚信经营户”和100个“文明摊位”评选,全方位、多途径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

聚焦文化体育惠民。结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及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等主题活动8场,开展“菜单式”和“订单式”服务,“菜单式”服务28次,受益群众约2万人,“订单式”服务11次,受益群众11874人;结合老旧小区微改造,充分整合现有场地,修建文化休闲运动小广场,极大方便了辖区居民群众的日常锻炼。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基本文化体育需求,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聚焦人居环境提升。完成五华134号路等6条道路建设,30条重点道路整治提升工程顺利推进;西翥引调水工程实现贯通,自来水厂对西北片区全面供水;13所校园经过重建改造拔地而起;针对老旧小区,推行“红色物业”管理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社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联合小区居民、物管和属地街道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小区卫生、环境、秩序转变,重点解决城中村及老旧小区管理无序、基础设施缺失、社区居民自治效果不佳等问题,努力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聚焦乡村振兴。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村庄文化氛围,凝聚乡土力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聚焦农村精神文明,持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目前,开展“聚人气树新风,倡导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文明祭扫”“倡导移风易俗推进乡风文明”等老百姓喜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活动10余场;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整治行动50余次。改变了居民群众的不良生活习惯,培育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志愿服务暖人心

进一步建强志愿服务队伍,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大力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探索“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志愿服务闭环模式,精准化、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建强志愿服务队伍。围绕“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目标,依托“五华志愿圈圈”面向全社会招募志愿者,注册团队187支,发布活动1472个。建立五华区委讲师团、五华百姓讲师团,邀请省市专家学者、党员、道德模范等各行业先进人物进行宣讲。在全区10个街道、82个社区以及银行、医院等20余个行业建立600多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广场、中心),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321支、青年志愿者队伍14支、社会志愿者队伍138支。全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8.0695万人,完成任务数52556895个,志愿服务项目8336项,参与项目志愿者人数134137人。为社区和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达10000件,形成一股强大的志愿服务合力。

完善志愿服务制度。明确星级志愿者、志愿服务回馈激励和志愿者嘉许等激励措施,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建设。加大志愿服务先进选树,强化鼓励激励,2019年度推荐产生市级最美志愿者2人、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个和最美志愿服务社区1个,营造“好人有好报”的浓厚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各级文明单位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各级文明单位组织志愿者按照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服务菜单,深入开展志愿帮扶、帮教、社区义工等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开展文明单位积分制管理,各单位每参加1次志愿服务活动积10分,每月不得少于2次,有效推动文明单位参与共驻共建活动。充分发挥不同志愿群体优势,开展“讲文明小小交通志愿者”“银发护林我先行”“垃圾分类我们在行动”等大型集中志愿服务活动40余场。

确保志愿服务实效。五华区坚持志愿服务常态化与专项化相结合,日常开展“3·5”学雷锋日、“今天,你文明了吗?”、垃圾分类、文明交通、保护母亲河等志愿服务活动380余场次。同时,聚焦疫情防控,发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参与“抗疫”。

依托全区各级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先后发布“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50余个,累计招募志愿者10000余人,人均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时长约50小时;组织引导区属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下沉网格开展疫情监测、排查、预警、防控等工作8400余人次,广泛开展疫情防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规范“逐户排查、设卡测温、隔离关怀、心理疏导、社区宣传”等社区防疫志愿服务工作内容动员组织社会单位党员、居民党员3000余人次参与工作;发动辖区内各级文明单位及员工开展捐款捐物、防疫物资运输、复工复产扶持等文明实践,推动3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复工复产工作中发挥带动作用;累计发布动态信息1211条,组织人员累计发送疫情防控倡议书153099份、工作手册79382份,悬挂张贴宣传标语条幅2490幅,发放防控疫情宣传单4.7万张,扩散疫情防控知识视频、指导手册、培训PPT等教材6.8万次。

文明入心,美好同行。五华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体系,打造了一批有品牌的宣讲,选树了一批有品德的榜样,开拓了一批有品格的志愿服务项目。文明实践不会停歇,五华区也将继续深入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传播践行的阵地作用,做强志愿服务、做实服务群众,不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力度,为广大辖区群众构建“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园。(五华区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