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方已然进入萧索的冬季时,滇南红河仍是一片绿意盎然。
几场初冬的冷雨过后,坐在弥勒市可邑小镇半山的森林木屋里,品一杯热茶,放眼向窗外望去,依旧满山翠绿,万木葱茏;近看老树擎天、石壁如屏、百鸟婉转,连呼吸的空气都带着丝丝的甜。
可邑,彝族阿细语意为“吉祥快乐的地方”。这里是名曲“阿细跳月”的发源地,也是阿细创业史诗《阿细先基》最盛行的地方,彝族支系阿细人占99.6%,阿细跳月、阿细祭火、阿细斗牛等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的故乡,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徜徉在可邑古村,可在民俗博物馆参观丰富多彩的阿细先民生产生活器具和民俗娱乐用品,感悟古老纯朴的民族风情;在阿细跳月广场体验观看节奏明快、热情奔放的《阿细跳月》大型歌舞表演;在非遗传承四合院领略浓缩着阿细文化精华的《阿细的先基》演出,感受古朴的阿细民族文化;还能在可邑大餐厅享用各种风味的彝家特色美食,体验原汁原味的民族饮食文化,忘情于山水,怡情于美食。
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如何转换成发展优势,让村民记得住乡愁,也让乡村风景成为旅游经济的一大“卖点”?可邑小镇一组32岁的村民岳春芬见证了近几年来小镇从贫穷到吃上“旅游饭”的变迁。
“过去我们靠种点包谷维持生计,文化水平低,出门打工也找不到好工作。”岳春芬说,随着特色小镇旅游产业的不断开发,来观光的游客多了,村里开起了民族餐厅。“我来这里打工,一个月有1000多元钱的收入,旺季加班还有加班工资。在家附近打工,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也能照顾到,加上丈夫在外打工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在旅游开发的同时,我们尽最大可能保持彝家独有的原生态风貌,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开发的措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弥勒市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市场管理部部长陈星照介绍,采取了“公司+小组+农户”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区域内多个村寨共同发展,就地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实现年劳务及服务性收入500余万元,小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余元。
依托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良好的自然生态,围绕全域旅游示范打造,弥勒市在保护良好生态、守护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持续通过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建设、乡村综合治理及古村改造提升,将美丽小镇、绿色生态文化融入经典彝族旅游文化之中,让可邑小镇成为魅力无限、生机勃勃的特色小镇新代表。(胡梅君 王丹 黄翘楚 等)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