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云南普洱:构筑群众文化高地 打造创建文化惠民品牌

时间:2020-10-28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郭冬梅

每天傍晚,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红旗广场、世纪广场、万人体育馆广场等大大小小的城乡广场上都是音乐声阵阵,歌声与笑声不断,高雅的舞台演出、小众的歌手演唱,大众的民间健身舞……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在百姓身边绽放,文艺表演也成为了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享受的家常便饭,这得益于普洱市大力推广群众文化活动所带来的便利。

近年来,普洱市坚持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搭建文艺舞台

文化基础设施作为文化的有型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近年来,普洱市加快推进文化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进一步改善基层群众文化服务设施,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普洱市拥有11个文化馆、11个图书馆、8个博物馆、1个美术馆、10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含2个口岸文化站、104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59个农家书屋、1个文化农庄,组建农村小文艺演出队2331支,建成小广场1905个。

同时,为加快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普洱市还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1个市级支中心和9个县级分中心,初步形成门类齐全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实现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与互联互通,为繁荣全市群众文化活动打牢坚实基础。

文艺作品进乡村,播撒文化种子

培养群众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是普洱市各级文化单位的首要目标。为此,普洱市开展城乡“结对子、种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进社区、进基层活动,并组织群众开展舞蹈、声乐、器乐、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的培训、辅导及专题讲座,把高质量、高水准的优秀剧目送到城乡观众及老百姓家门口。

近年来,普洱市公益性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年文化惠民下乡演出高达1000余场,“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文化惠民下乡演出及戏曲进乡村、进校园惠民等演出,观众达70多万人次,满足了群众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百姓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大餐。

为把高质量、高水准的优秀剧目送到城乡观众及老百姓家门口,普洱市还积极引进省内外专业文艺团队优秀舞台剧目在普洱大剧院上演,并到基层巡演;为开展戏曲进校园,进乡村工作,市文化和旅游局与云南省花灯剧院结为文化共建单位,在市文化馆专门成立了云南省花灯剧院普洱分院,弘扬传承云南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全市2331支农村业余文艺表演队充分发挥农村小文艺队的作用,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每年为老百姓演出数千场,被老百姓称为“永远不走的宣传队”。

一直以来,普洱市积极开展“大家乐”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推广普及民族健身舞、广场舞,丰富机关、学校、部队、企业、社区及农村基层广大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愉悦身心,强身健体,如彝族《打歌》、哈尼族《阿米车》、拉祜族《摆舞》、佤族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傣族《南垒河畔的小龙英》等民族广场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群众参与面广,形成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打造文化高地

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推进,普洱市群众文化权益均等化享有得到了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多年来,普洱市认真执行“四馆一站”为公众免费开放政策,实行延时服务、错时服务,为公众提供形式多样的免费文化产品和优质服务;在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同时,全市经营性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也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如今,普洱市立足群众文化根本,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拨付80万资金用于市民族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购买80场公益性文艺节目下乡惠民演出,向全市各文化单位、馆(站)、村(社区)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提供免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

下一步,普洱市还将以重大节庆、重大活动为契机,各县(区)以当地民族文化为支点,开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努力提升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内涵,丰富群众节庆文化生活。进一步开展公益性音乐、舞乐、戏剧、书法、美术、摄影等艺术门类培训、展演及科技普及活动,通过多方面形成合力,进而推动文化服务效能的创新和发展。(郭冬梅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责任编辑:黄俊飞)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