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普洱市人民政府、云南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云南省分行有机茶产业发展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三方表示将强强联合共同携手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强市”。这是普洱在有机产业发展道路上又一关键举措和重要成果,为发动“绿色引擎”添能加油,为稳走“有机路径”提档加速。
多年来,普洱市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理念,以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总平台、总抓手,立足绿色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有机品牌,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子。世界生态经济学家、美国院士小约翰·柯布在考察普洱后,发出了“生态文明的未来在中国,绿色发展的示范在普洱”的赞叹。
以茶领跑 “绿色引擎”持续加速
在普洱,说到有机产业,绕不开普洱茶。
普洱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及“千亿云茶”战略目标,把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核心支柱产业来发展,坚定不移抓标准、抓品牌、抓融资、抓庄园、抓整合、抓“互联网+”,在全国率先发布普洱茶十项标准,在全省率先整合26座古茶山资源,推出“景迈山”“凤凰山”“千家寨”等名山普洱茶产品系列品牌,率先组建普洱茶企业诚信联盟和品牌企业联盟,全力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目前,全市生态茶园面积达166万亩,毛茶产量达11.76万吨,综合产值272亿元,茶叶面积、产值均居全省第一。其中,有机茶园认证面积42万亩,有机茶产量1.4万吨,产值20.4亿元,有机茶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下一步,普洱市将在基地建设、源头管控、标准制定、有机认证、品牌建设、平台搭建、文旅融合、科技创新等方面狠下功夫,促进三产融合,构建全产业链,推进茶产业提档升级,努力把茶叶打造成工业产品、科技产品、健康产品,把茶产业打造成特色产业、扶贫产业、健康产业,把普洱建设成茶叶种植面积第一、综合实力第一、品牌第一、平台第一、服务第一的世界一流茶产业强市。
同时,普洱市建成1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思茅区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思茅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分别被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培育2494个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双绑”利益联结(龙头企业绑合作社、贫困户)机制,实现产业有效带动全覆盖。聘请28名院士作为政府顾问,建成院士工作站17个、专家工作站24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23个。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依托朱有勇院士团队开展林下有机三七种植试验,曾经闲置的林地1亩收入高达10余万元。目前,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520万亩,涉及农户25万户,从业人员48万人,人均收入达3050元。成功举办五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在全国率先推行GDP与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第一家发布GEP核算成果。全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7340亿元,居全省第1位。获有机认证企业和证书数居全省第1位,其中有机茶认证企业和证书数居全国第1位。
以民为本 “有机路径”实现富民
普洱市始终坚持有机路径,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云南农垦集团、中茶集团等新主体,寻求农发行云南省分行、建行云南省分行的资金支持,引入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北京爱科赛尔认证中心,以推进有机认证、倡导有机生产的方式打造以有机茶叶、有机咖啡、有机生物药为主的区域公用品牌,初步形成了一条用有机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通过有机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茶叶、咖啡、生物药等有机农产品,均高于市场平均价格,优质优价得到充分体现。在有机农业这个绿色引擎的带动下,群众的发展动力越来越足,手中的“绿饭碗”已经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铁饭碗”。
始终坚持科技为先,以科技“点绿成金”,依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智库优势,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助推下,林下有机三七、石斛、黄精等一批林下药材种植的原创性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开花结果。另一方面,实行“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推广机制和科技人员分片包干责任制,派出175名市级产业扶贫技术专家深入一线巡回指导,聘用2507名市、县两级产业指导员开展技术培训3.97万人次。(张国营 普洱日报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