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在澜沧江和白云蓝天的映衬下,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功果桥镇新山村委会青瓦白墙的热水塘村民小组,形成一幅脱贫致富的美好画卷,村子里今年50岁的杨绍兵正趁着午饭间隙在悉心的打理着自己新家里的花草。
(杨绍兵在浇花)
“杨绍兵能像现在这样上进,是扶贫工作组不敢想象,但却也是目标之中的事。”在进入杨绍兵的院子前,功果桥镇党委副书记杨乾彪说,扶贫工作开展之初,杨绍兵因为酗酒不仅自己留下旧疾导致家庭破碎,还煽动其他村民阻碍工作的开展,但现在的他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功果桥镇党委政府,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坚持各项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热水塘美丽乡村建设,通过项目实施,使热水塘村庄旧貌换新颜,58户电站移民的“新居民”在碧绿的澜沧江边安了新家。
(右边杨绍兵的新家)
2016年,作为58户电站移民的“新居民”之一的杨绍兵在扶贫政策的关怀下,自己出资2万元加上政府补助的6万元,建起了现在居住的新房,新房内厨房、客厅、卧室、卫生间各居一隅,组成了一幢设施完备,家具齐全的美丽中式小庭院。
“以前住的地方道路不通,饮水困难,生活上很不方便,虽然也偶尔会出去务工,但一天6块10块的收入温饱都难解决,更别说脱贫致富了,”杨绍兵介绍着自己的新生活。今年依靠扶贫医疗,杨绍兵不仅领到了临时救助金,还治好了自己的旧疾,对此他十分感动。
(杨绍兵家客厅,脱贫光荣户的奖牌在电视机上方)
谈及搬到新居住地后如何稳住脱贫成果,杨绍兵说:“现在我不仅种有一亩多的枇杷树,还有水电站的淹地补偿款每人每年3600元,乡镇上也给我设立了公益性岗位,当生态护林员每年还有9600元的工资收入,女婿女儿可以放心在外面务工了。”
因为脱贫效果显著,“等、要、靠”思想变化彻底,大理州专门给杨绍兵授予了“脱贫光荣户”的奖牌。而杨绍兵也从曾经那个煽动别人阻碍扶贫工作的贫困户,转变成为了一个四处宣扬脱贫政策好的新典型。
(热水塘村民小组全景)
“杨绍兵的案例是扶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如何帮助贫困户转变思想,拔出穷根,是我们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杨乾彪说,在落实好政策的同时,功果桥镇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做实产业发展文章,共发展养殖26户种植枇杷150亩,火龙果庭院种植58户,户均种植20盆,实现了户户有增收产业,确保贫困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刘起)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