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文明之花绘就普洱天蓝地绿水清图景

时间:2020-09-27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王福蓉

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宜居之城、健康养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发展定位,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推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营造了良好氛围。中心城区所在地思茅区,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十佳绿色旅游城市、中国最美旅游名区、新时代品质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

守护天蓝水清

蔚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成为居住在这个城市居民最大的“福利”。普洱市坚持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始终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战略定力,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不断强化核与辐射污染防治。

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严控挥发性有机物,全面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严把新车准入关。提速建设普洱中心城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开展疑似污染地块排查,加快中央专项资金支持的4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开工建设,强化暂不开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管控。建成国控大气辐射环境自动站1座。

严格抓实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成立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思茅河及其8条支流开展认真细致排查,并形成问题清单,督促解决工业废水污染潜在风险,责令立即整改存在的问题。强力推进思茅河劣Ⅴ类水质断面“脱劣”,编制水质达标方案,指导入河排污口设置,开展思茅河及其支流水质专项及加密监测,实施上游河道生态补水工程。查处思茅河流域环境违法企业,加快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面完成普洱市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积极实施生态基流保障措施,扎实加快城区截污管网建设,做好河道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企业点源污染整治工作,促进河道水质全面改善。强化监督指导,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环境监管新格局。

如今,中心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已初见成效,河道清淤拓宽,河岸绿树成荫,重新规划建设了多座跨河桥梁,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普洱市绿色GDP占比达94%,森林覆盖率达71.18%。

抓实民生实事

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紧密结合,不断深化环境宣传教育,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推进厕所革命,开展老旧小区提升改造、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等工作。

加强了对城郊接合部、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的卫生综合整治,积极开展爱国卫生专项宣传。市级各部门带头清扫责任区域,对公共设施上的小广告进行集中清理,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及时劝导,向群众宣传创文成果和变化,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支持和帮助社区创新物业管理方式,发挥小区居民主体作用,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共同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让市民成为打造文明城市的参与者。

推进城市社区文明实践活动,从群众的真正需求出发,解决群众难题,深入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文明实践活动。思茅区倒生根社区始终把文明创建工作作为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实现了文明创建在网格、服务在网格、管理在网格,引导居民改陋习树新风,不断升级社区“颜值”,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社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等20余项殊荣。北郊社区率先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围绕文明实践活动需要建立由社区党员组成的党员先锋队志愿者队伍,由社区“大党委”委员单位及成员单位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到社区报到的各单位成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由辖区民间自发组成的文娱志愿者队伍和由社区热心公益活动的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共5支志愿者队伍,同时整合社区现有道德讲堂、家长学校等载体和资源,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启动实施旅游厕所建设提升工程,消除旱厕,在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街区等旅游服务场所新建和改造提升旅游厕所。

推进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以完善老旧小区市政配套设施为切入点,重点解决影响居住安全和居住功能等群众反映迫切的问题,坚持改造与管理并行,加强居民自主管理、提升物业服务水准、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载体功能和形象品质,提高群众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王福蓉 普洱日报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