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洱源:小“海菜”变身生态“奇兵”致富“帮手”
发布时间: 2020-09-17 16:46:37 | 来源: 中国网七彩云南 | 作者:李明 | 责任编辑: 黄俊飞
9月,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右所镇东南部的松曲村,海菜花开,白鹭翻飞,不时遇见村民将刚采摘的海菜一把把捆起,运往市场。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海菜,已经成为水质保护的‘奇兵’和村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洱源县三江源水产品合作社社长李军说。
海菜,又称“水性阳花”,因根茎生长在水中,花生长在水面而得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对生长环境的水质要求也极高,因此也被称为“环保菜”、水体的“警示灯”。
处于洱海之源的洱源县刚好是海菜生长的适宜之地。近年来,伴随着洱海保护的持续深入,松曲村由过去的大蒜种植转为海菜种植。
2013年,右所镇东湖湿地团山片区开展了海菜种植引种,面积50多亩,并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政策扶持的方式,鼓励当地农民种植海菜。2014年,松曲村成立了三江源农业水产品合作社,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信息、生产资料购买和产品销售、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并与海菜经销商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多家经销商来东湖集中收购后发往丽江、昆明以及省内外其它地区。
“种植海菜的经济效益要比普通农作物高出不少。”李军介绍,海菜一年四季均可采摘,平均亩产约3500斤/年,年均价格约3.5元/斤,平均每亩毛收益约12000元/年,扣除人工及种苗成本,每亩纯收益约7000元/年。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松曲村的海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300多亩,拥有种植户235户,年均产值达到1100余万元。
此外,每亩海菜日常管理工作可解决1至2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极大地缓减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解决失地农户的后顾之忧。同时,可促进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除了经济效益,海菜种植发挥的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随着海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湿地面积不断增加,所发挥的生态功能也不断完善;海菜种植不施用任何的化肥和农药,大面积的低产田改造成海菜塘后,减少传统种植业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产生的面源污染,也大幅度提升了洱海上游水质。
“发展海菜种植业是实施湿地恢复、建设和管理的经济模式,不仅减轻了政府湿地建设管理投资负担,还开拓了一条村民脱贫增收的新途径。”李军说。(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