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云南广南:“绣”出增收脱贫路

时间:2020-09-02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刘桂扬 朱荣 林颂 钱丽

她身体力行传承、推广壮族刺绣技艺,让更多的人、更多的民族了解壮族刺绣的美;她用一块布、一根针、一根线,飞针走线,“绣”出脱贫攻坚之花。她就是云南省级非遗传承人、广南县“民族民间刺绣高手”张凤仙。

传承刺绣技艺,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

张凤仙1968年出生于广南县者太乡平贵村,自幼聪明好学,很有刺绣裁缝天赋。七、八岁时,她便跟着母亲、奶奶、外婆学做“针线”,到了十四、五岁,她的纺织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张凤仙在棉工艺上极全面,前几年种棉花时,从收棉花、轧棉花、纺纱、织布等工序她都能独自完成。如今,多买棉纱或其它纤维纱作织布原料,仍能完成编织、浸染、上浆、滚压、磨光等多道工序。“壮布”因织法变化而形成多种经纬组合纹,如“十字”纹、斜形纹等,这些技艺对张凤仙来说都不在话下。完美的刺绣技艺,为者太乡壮族刺绣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张凤仙也因此成为了当地十里八乡公认的“绣花女”。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村里与外界的交流日益加快,农村少女纷纷外出务工或进城谋发展,很少有人留在农村,而村里的“老绣手”也渐渐年老,民族文化传承出现青黄不接现象,这成为了张凤仙的一块“心病”。

此后,张凤仙开始苦练自身技艺,不仅向书本学、向老前辈学、向实践学,还注重其他民族刺绣技艺的学习,将当地彝族、瑶族的刺绣、织布等也学了个遍,并积极主动参加各类民族文化展览。她说,要想改变刺绣传承的断裂,首先就是要做好传承工作,建立起大家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其次是参加、非遗文化展、刺绣商品展等,让大家看到民族文化之美,唤起心底的文化自信心,从而打响民族文化品牌。

张凤仙走得很成功,2010年至今的10年时间里,她大大小小参加了10多次非遗文化展演、刺绣商品展,最远到过北京,最近在乡里的文化站。通过精湛技艺、秀美作品的展示,成功打响了者太壮族刺绣技艺的品牌,许多州、县领导干部、大学生、刺绣工艺迷纷纷慕名探访她,购买她的作品收藏,向她学习技艺。在张凤仙的影响下,者太乡的不少“绣娘”又重新拿起了针线,开始传承这项文化。2018年,者太乡又增加了2名县级传承人。

由于刺绣技艺精湛,传承工作成效显著,2012年,张凤仙被列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获“文山州民族民间刺绣高手”“云南省民族民间刺绣高手”等荣誉称号,2017年荣获文山手工刺绣“技术状元”称号,同年还被选为文山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心系贫困群众,誓用民族技艺助推脱贫攻坚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从追求时尚到追求健康、自然、古朴的家居用品消费理念,为发展手工刺绣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张凤仙意识到发挥自身所长、带领群众发展刺绣是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机会。为此,张凤仙誓言要用民族技艺助推脱贫攻坚,积极动员外出务工的好姐妹,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妇女同胞们回家自主创业。大家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联系,做出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并逐渐外传被外人所知,外面的人也开始纷至沓来购买。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又可以照顾家人,姐妹们甚是欢喜。随着刺绣产品需求量的增大,2016年,广南县凤仙民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该农民专业合作社绣品产品展厅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拥有手艺精湛的“绣娘”25名,会员25名。目前,合作社绣品年产量200件左右,年销售额20万元左右,市场供不应求。

为满足刺绣市场需要,带动更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广南县凤仙民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一步扩大规模,计划新建一个占地约300平方米的厂房,购置生产设备,开展手工刺绣、织锦培训,进行电子商务展示等,整合全乡民族民间工艺刺绣资源,招纳了一批有才艺、热爱刺绣的“绣娘”,并逐步将传统手工作坊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转变。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采取“市场+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链条,运用农村电子商务为民服务站、云南基层综合服务平台等媒介拓展民族刺绣产品销路,着力打造者太刺绣名片。

“我的愿望不仅仅是将壮族刺绣做成者太的一张名片,更希望它能走出家乡,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走上‘手艺脱贫’的道路,”张凤仙说。 (刘桂扬/文 朱荣 林颂 钱丽/图)

(责任编辑:黄俊飞)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