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云南省哀牢山区发现了“野人”。这些野人披头散发,身穿树叶兽皮,以吃野菜、野果和狩猎为生,他们常年住在深山老林,偶尔碰到外人便立刻遁入丛林,迅速消失不见踪影……这些所谓的“野人”,就是如今的拉祜族苦聪支系的一个原始部落。《新唐书》记载的“锅挫蛮”就是源于古代氏羌部落苦聪人。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苦聪人一直在深山老林过着世世代代不见人,树叶当衣裳,野果充饥肠,走的麂子路,住的芭蕉房的原始生活。
(原始苦聪风貌 )
1956年夏天,在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苦聪人的踪迹。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党和政府对苦聪人的帮扶事无巨细,苦聪人逐渐走出山林,实行定居定耕,实现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惊人跨越。1998年起,云南省实行“155”温饱扶贫工程,通过向苦聪人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打破他们“种一坡坡收一箩箩”的粮食生产状况,苦聪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定居生活越来越稳定,返林现象越来越少。
(扶贫队员的工作日常 )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在哀牢山深处打响。通过扶贫工作队员长年坚守帮扶和拉祜族苦聪人的共同参与建设,如今的苦聪人已经不愿意再返回深山老林,他们过上了居有定所,不愁温饱,幼有所教,病有所医的幸福新生活。
(舞剧流芳创作采风 )
舞剧《流芳》就是以一个集“民族直过区、特少数民族村、边境特困村”三位一体的绿春县平和镇大头村拉祜族苦聪寨的脱贫攻坚故事为背景而创作。
(排练花絮 )
距离边境线0.8公里,与越南接壤的绿春县大头村拉祜寨,由于诸多原因,过着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小部落”生活,群众长期依靠政府救济。针对此情况,绿春县委、县政府探索实践“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合治理”的综合扶贫模式,对群众总是手把手教、面对面管、肩并肩干,倾心走进群众,改变群众思想,激发内生动力,让群众安于新居,乐于生产,并发展起了稳定的特色产业,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在舞剧《流芳》中,扶贫干部刘亭亭艰难地在安于现状的村民和以扎莫为首的酗酒群众中真情帮扶、切实扶贫的剧情,就生动反映了现实中拉祜寨的扶贫工作队员艰难工作的一隅。
(舞剧流芳创作采风 )
在《流芳》创作初期,主创人员力图找到一个拉祜族苦聪人的文化符号作为贯穿全剧的舞台意象,主创团队考虑过苦聪人崇拜的葫芦、日常喜爱的水烟等等,但都因舞台形象欠缺未被选用。最终,绿春县覆盖面最大、受益面最广、带动贫困人口最多的脱贫支柱产业,同时在拉祜族苦聪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饭可以不吃,茶不能不喝”说法的“茶”被主创团队敲定为全剧最主要的舞台意象。茶,更是作为剧中推动剧情发展,引发剧中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的关键意象,也是剧中扶贫干部践行理想信念,拉祜族苦聪人实现美好生活梦想的寄托所在。
从出山、定居到有梦可追,拉祜族苦聪人在党和政府关怀下,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中华民族奋斗四千多年的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无疑是一步跨千年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国全面战胜绝对贫困奋斗史的缩影和典型。舞剧《流芳》以拉祜族苦聪人的脱贫故事为蓝本创作,是对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诚挚礼献,是对在脱贫攻坚事业中流汗流血牺牲的干部群众的真情讴歌。方舟载梦已远航,中华民族战胜绝对贫困的壮举和拉祜族苦聪人一步跨越千年的故事,必将如同剧中大头村的茶香一样世世流芳。(马晓妍)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