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普洱西盟县的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组道路平坦绵延、新房拔地而起、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产业落地生根,还有那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迎面而来。新寨换新颜,新产业带动新生活,新生活带动新发展的新农村画卷展现在眼前。
西盟县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曾经的西盟县是典型的“国家重点扶持县、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典型的民族直过县、地处边境一线的边疆县、民族跨境而居的特殊县”。
为解决“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问题,近年来,西盟举全县之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这一重大民生工程。通过精准识别搬迁对象、创新建设模式、优化安置方式、完善服务设施、强化后续帮扶等措施,将贫困群众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条件薄弱的地区搬迁出来。同时,跟进产业扶持和配套措施,奏响易地扶贫“搬迁三步曲”,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奏响“安居曲”
“从前我们瓦厂组深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影响,几家人就住在林子里的窝棚房里,到了雨季天,房屋漏雨,电停了,路也断了。”谈起以前的生活,西盟县力所乡南亢村南亢河瓦厂集中安置点的建档立卡搬迁户扎儿有道不尽的辛酸,靠天吃饭、出行难、上学难、用电难、吃水难,脱贫致富更是无从谈起。对于深处大山之中的村民们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够搬出大山,摆脱贫困。
2017年,西盟县坚持“政府引导、科学规划、精准实施”的原则,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真实入住、旧房拆除、复垦复绿、脱贫出列的5个百分百目标,并通过纳入安置点附近学校、卫生机构来保障群众就医和子女入学,让搬迁群众不闹心,居而心安。
“我现在每天都觉得日子太幸福了,雨天屋里不会漏雨了,而且女儿在附近的学校上学,再也不用每天赶着天亮前写完作业。”扎儿高兴地说。
2018年,力所乡南亢村瓦厂组的12户人家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到西盟县南康河和新厂河的交叉口,这里背靠着山,面临着水,离公路很近,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安全稳固的安居房,并且实现了就近就学、就医,切实解决了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在新家园奏响了“安居曲”。
产业技能培训奏响“乐业曲”
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是关键,“稳得住、能致富”才是硬道理。
“产业路也修通到了我们的田里面,再加上专业的技术人员会到田间地头给我们做一些产业技术培训,我们现在发展产业比以前多了很多,也容易了很多。”对于西盟县新厂镇窝羊村二组的建档立卡户叶哈拉来说,易地扶贫搬迁给她带来的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变,更是产业发展的改变。
为着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西盟县按照“无产业、不新居”的理念,通过扶贫扶志双重发力、政策与产业双促进的工作机制,加强产业覆盖、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及生产技能培训,在原有产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和改进收益方式,保障搬迁群众有事做、逐步能致富。
“现在我们家不仅种有核桃、青贮玉米、甘蔗,还养猪、养牛,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接下来要继续努力发展好这些产业,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展望未来,叶哈拉信心十足。有了产业支撑,搬出“穷窝窝”的群众们在新家扎根越来越深,在新家园奏响了“乐业曲”。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奏响“幸福曲”
“搬迁以后,寨子里的马路平坦又宽敞,晚上路边的太阳能灯亮起来,现在的家更好在了。”谈到现在的生活,西盟县中课镇窝笼村十四组的村民尼城脸上洋溢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为了实现安置点“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目标,西盟县对4个集中安置点铺设水泥道路(村组主干道及入户路)7800余米、新建排水设施8000余米、铺设人畜饮水管道36.45千米,配套建设有村民小组活动室、篮球场、垃圾收集池、公共厕所、太阳路灯等公共服务设施。把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写进群众的心坎里。良好的生活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大大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新家园奏响了“幸福曲”。
截至2018年12月底,西盟县共规划建设4个安置点,搬迁群众150户45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218人。西盟县“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和入住任务提前两年完成。率先实现“直过民族”地区脱贫出列。201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6.97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长4.5倍,达到10554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47%。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新生活,乐了心头,美了村头,富了人头。沐浴在脱贫攻坚的暖阳下,西盟县在脱贫路上“不漏一人、不落一户”的誓言得到实现。(艾嘎)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