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云南红河县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从梯田走向世界

时间:2020-06-23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李智英

红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多流传于红河县阿扎河乡东部,主要位于以普春村为中心的几个哈尼族村落,此区域80年代前自然环境封闭、交通不便,历史上一直是瓦渣长官的辖域,为单一的民族分布格局,加之由土司政权长期统治的政治历史背景,使得外来的异质文化始终未能渗透进普春一带,独具一格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原生态传统文化得以系统保存下来。

在1986年红河州民族音乐集成调查活动中被资深哈尼艺术家吴志明发现。1989年在“世界文化考察团”展演活动中崭露头角,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栽秧山歌》曲目被云南艺术学院教授采录的8个声部原生形态调式组合,这在采录过程中极为罕见,故俗称“八声部”,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目前,慕名而来的国际国内资深人士已采录到14个声部,故改称“多声部民歌”,且有增加趋势。

原生态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包括了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普春一带人凡在16岁以上男女都会唱。

(国家级传承人陈习娘、车格)

歌唱形式为主唱和帮腔,一般都8人以上,主唱1人,帮腔多人。歌唱时,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帮腔2种,如有乐器伴奏,则乐器起奏后主唱再开腔,主唱结束一个段落时,帮腔者先后分声部进入,形成多声部的效果。在屋内歌唱时乐器为直笛(拉比)、小三弦(拉核)、三弦小二胡(拉核慈窝),在田间地头则用野姜叶做成吹管乐器“梅琶”和树叶为伴奏乐器,伴奏乐器均由民间歌手自己制作。

唱词结构以开腔用词、主题唱词、帮腔用词三部分构成一个小的基本段落,其音乐形态在歌节结构、调式音列、调式色彩、调式组合与多声部组成的各方面,都显示出了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演唱内容以原生态的《栽秧山歌》(哈尼语译为“吾处阿茨”)为主体,以《欧楼兰楼》《情歌》等为附体。

演唱场合多样化,梯田、山林和村寨都是表演空间,以栽秧时节(每年开春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最为普遍和热闹,有的地方有专门的歌手在梯田间现场演唱助兴,更多的则是栽秧的妇女边劳动边即兴演唱。

非遗原生态“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深藏哀牢山系腹地,其传承完全依赖民间歌手,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人(陈习娘、车格)、省级2人(陈俄多、车克三)、州级12人(白牛收、李初角、张阳牛、张阳斗等),有传承小组4个、民间艺人80余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组织的管理制度,乡里一批热心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文化人和民间艺人,自制民族乐器,自主开展文化传承活动,默默为地方民族文化的坚守传承作出贡献,希望在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下,发展更多有音乐综合素质的传承人。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非遗原生态“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与社会生产,尤其是与梯田稻作农耕劳动相伴而生,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园林中“独一无二的”音乐文化瑰宝。

2015年4月25日,在阿扎河乡普春村委会切龙中寨举行首届中国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原生态展演活动,至今已开展了三届展演活动。并且曾到日本、荷兰、台湾、香港、北京、上海等多地演出,同时,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活动中荣获“山花奖”及“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活动银奖,且多次登上CCTV央视频道,通过荧幕展示在大家面前,一系列的宣传举措,引起了国内外音乐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李智英)

(责任编辑:黄俊飞)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