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桌面下载|邮箱登陆|论坛注册|站点导航定制
 

云南怒江22.35万人脱贫独龙族、普米族实现整族脱贫

发布时间: 2020-06-22 16:12:47   |  来源: 中国网七彩云南   |   作者:陈一诺   |  责任编辑: 黄俊飞

 

近日,据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发布会怒江专场消息,到去年年末,怒江州累计脱贫22.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6.24%下降到10.09%,独龙族、普米族实现整族脱贫,169个贫困村出列,贡山县脱贫出列。

经动态监测,到目前,怒江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可以如期实现脱贫出列。千百年来压在怒江各族人民头上的贫困大山即将被彻底挖掉,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

巨变:从“苦日子”到“熬日子”再到“好日子”

“怒江过去交通内联不通,外联不畅,大部分群众出行靠走路、过江靠溜索、运输靠人背马驮。现如今,怒江美丽公路及南延线建成通车,成为引爆怒江旅游、推动怒江发展的振兴之路。”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介绍道,兰坪丰华通用机场的投入使用,实现了怒江各族人民期盼千年的“飞天梦”;保泸高速公路今年年底将建成通车,怒江即将结束无高速路的历史。同时,畅通的县、乡、村组公路,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问题,也成为惠及民生、绿色发展、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过去的怒江,绝大多数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山峻岭、峡谷缝隙,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全州10万贫困群众搬出了大山,迁入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崭新社区,拎包住进窗明几亮、家具家电齐全的新楼房,告别了“竹篱为墙、柴扉为门、茅草为顶、千脚落地、上楼下圈、透风漏雨”的蔑笆房和木板房。通过搬迁,小孩上学近了,群众就医方便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劳动技能水平提升了,实现了安居乐业。许多搬迁户都说:“过去住在山坡上,出门是山路,住的‘千脚楼’又矮又小,人畜混居,环境‘脏乱差’,现在我们搬到新家,比原来住的好多了,现在不想回去了。”

为彻底挪穷窝断穷根,纳云德介绍,怒江将后续扶持和“稳得住”工作的谋划贯穿到整个易地扶贫搬迁全过程,建设了41个扶贫车间,让“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成了搬迁群众新的生活方式。设立52个就业创业服务站(点),转移就业47977人,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实现了户均1.85人就业。

这几年,随着收入的增加,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建新房的多了,买汽车的多了,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怒江人民实现了从“苦日子”到“熬日子”再到“好日子”的沧桑巨变,豪迈地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底色:“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

怒江州98%以上的土地是高山峡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怒江的快速发展,但拥有着78.08%森林覆盖率和良好自然资源的怒江,利用生态资源实施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必然的选择。据悉,2019年底,全州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近3000元,占到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

近年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扶贫,养成了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如今,群众住楼房习惯了,用电磁炉、液化灶替代了柴火,逐步养成了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

“回顾近年来的实践,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着力走好‘三条路’,加速推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怒江州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吕超表示,通过群众搬迁下山,生态修复上山,让群众既摆脱了贫困,也让原居住地的生态脆弱区得以休养生息。

实施生态补偿,打开群众护绿增收的幸福路,生态护林员是怒江州实施生态扶贫的重要抓手,将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参加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管护,实现生态得保护,贫困群众得增收。目前,全州选聘生态护林员达30643人,户均年增收1万元,带动12.3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

为拓宽群众借绿增收的致富路,怒江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全面打造以核桃、漆树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以花椒、草果为代表的绿色香料产业,以重楼、云黄莲等为主的林下产业。目前,全州已形成近380万亩生态产业,“四山夹三江”的怒江莽莽群山已变成了“金山银山”,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靠山”。

如今的怒江州各族人民依“山”致富,日子越过越“甜蜜”。(陈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