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家门口”上班去 云南砚山群众脱贫搭“快车”

时间:2020-04-17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陈一诺

苗寨飞歌、刺绣绚丽、弦子声声……春日的云南文山州砚山县,处处凝聚着团结的力量,绽放着和谐的欢笑。

砚山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中西部,2001年被认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里民族文化富集,地域风情浓郁。世代居住着彝、壮、苗、回等11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5.3%。这里交通便利,承接产业优势明显。砚山是云南外接东盟、内联泛珠的主要通道。这里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有3000亩以上坝子35个,有全国第二、西南第一大的辣椒专营市场和集散地——稼依辣椒城。2019年被纳入云南省“一县一业”(蔬菜)示范县创建。

易地搬迁 为贫困户挪穷窝

“阿哥弦子响,阿妹脚板痒,一天不跳弦,吃肉喝酒都不甜。”

幸福舒适的生活,让砚山县维摩乡圆梦兴业居民小组在工作或者务农之余,还能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到民族活动广场跳上一场活泼欢快的弦子舞。

走进维摩乡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栋栋白墙砖房、宽阔水泥路、高压电线映入眼前。

这里居住着炭房社区的兴业、圆梦两个居民小组。这里的居民主要是从大山里的竹棚、广南丫口、扭克拉角等村小组搬迁过来的,共安置了198户977人。

维摩乡党委书记吴芳介绍,“安置点在选址配套上,重点考虑配套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能有效承接县工业园区和乡经济林果种植基地辐射带动作用,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在项目建设上,累计投入项目资金6286.743万元,项目建设占地109.7亩,从生活居住、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配套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安居房、活动广场及活动室、路灯及绿化工程等设施。在安置入住上,以公平公正为准则,不分民族、不分村寨,一律按照人口数定户型,根据同类户型以抽签的方式安置入住,确保群众平稳入住新家。”

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通过政府的引导,群众不等不靠,以外出务工、就近务工、发展产业、生态补偿、个体经商、扶贫车间务工6种途径解决收入来源问题,到2018年底,兴业、圆梦两个居民小组户均收入达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我喜欢这里,新家太好住了!以前住在深山里,经常生病,搬到这里以后,我都不生病了,家里的孩子都有工作,有收入,我就带着小孙子吃吃玩玩,太开心了,太幸福了!”77岁赵连清自从6年前搬到新家后,就摆脱了贫穷的日子,不仅住上了2层小洋房,也享受到了医疗条件改善,生活环境舒适的搬迁“红利”。

非遗传承 绣出新生活

在砚山县,彝族传统刺绣古老、质朴,细腻、大方、绣法多样、花样繁多、构图虚实结合,源于生活而抽象为别具一格的艺术符号,反映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彝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但是,作为一种非遗文化,该如何与脱贫致富相结合呢?

王陆芬是维摩乡白沙坡用刺绣换取财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是土生土长的白沙坡村人,从小就跟着奶奶、妈妈学刺绣。15岁的时候,我卖出了人生第一幅刺绣作品,当时让我欣喜不已,也从中知道我们彝族的衣服不仅可自己穿,还可以卖。后面想到可以带领村民的妇女一起脱贫致富。”

2015年,王陆芬成立了砚山华韵手工刺绣有限公司,为广大农村妇女搭建了另一个就业平台。公司先后带动了维摩乡、稼依镇、江那镇、干河乡等县内乡镇及周边广南县、丘北县、富宁县的千余名农村妇女发展刺绣产业,用手中的绣花针把贫困甩在了身后。

“以前的刺绣我只做给自己穿,现在在合作社做绣娘,一个月能拿到4000元左右的收入,还可以在家带我的小孙女,在家门口就有活干,现在的日子得感谢党和国家,还有合作社的支持!”今年64岁家住白沙坡的绣娘李自兰说到。

彝族刺绣方法看似简单,但技术水平较难。为此,白沙坡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每一位绣娘组织培训,然后通过“学校培训+公司订单+合作社组织+会员生产”的发展模式,培养了一批懂政策、有技能、会经营的刺绣致富带头人。

合作社对“绣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进一步增强绣娘的设计理念和技艺水平,提高绣品的质量和美感,将本土民族特色与时代流行元素相融合,探索打造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产品生产实行顾客与“绣娘”一对一“私人定制”的农村电商模式,让村民离土不离乡就能脱贫致富。

蔬菜种植 托起群众致富梦

来到砚山县松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外销蔬菜基地。一路上,绿油油的菜地与穿着彝族服饰在地里劳作的村民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该公司2009年入驻砚山以来,以现代农业绿色技术为核心、以大规模土地流转经营为模式、以机械化耕作为保障手段,致力于精细蔬菜的种植、销售,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以及其它高端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兴科技型企业。

“要让顾客吃到放心,好吃的蔬菜。”该公司负责人罗松南说。

据悉,该公司通过土地流转自行组织种植,不断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组织化、产业化经营水平,集产、供、销三道既独立又通力协作的方式建立经营。蔬菜产品通过广东深圳的蔬菜批发市场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公司年可生产蔬菜8批次,年产商品蔬菜2.2万吨。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土地流转收入,公司向建档立卡户流转土地135.12亩,45户卡户年获得土地流转收入17.57万元,户均增收3903元。并吸纳1500名群众进厂务工(其中建档立卡户77户),月人均务工最低收入2500元左右,有的村民甚至能月入万元。有效缓解了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步伐,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引领作用。

离开时,地里的人们还在劳作着。阳光下,村民额间滴落的汗水里,透着他们幸福的生活。(陈一诺)

(责任编辑:黄俊飞)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