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云南江城: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时间:2020-04-14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粟利

“享受了好政策,赶上了好时代,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怕没有好日子。”云南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宝藏镇板河村坡脚村民小组村民曹文雷说。

“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是工人,只要肯吃苦、肯干活,两种身份都有收入。”嘉禾乡洛洒村麻栗树村民小组村民罗兴才说。

“现在家家户户通水通电通路,大家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我们有信心脱贫。”曲水镇绿满村四组村民白秀珍说。

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贫困群众用行动来证明,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群众用实效来回答。

(江城县城航拍 江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江城县一方面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树牢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增强改变贫困面貌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宣传、素质培养、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竞争能力。群众内生动力如同“源头活水”,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强大活力,以苦干实干加油干,坚决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从“苦熬”到“苦干”

“以前的日子真的太苦了,吃不饱、穿不暖,一天天熬着过。”嘉禾乡南旺村村民自加祥回忆起以前的生活,深有感触。以前,南旺村是远近闻名的“难旺”村,由于缺水严重,种植养殖业都难以发展,村民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祖祖辈辈这样熬过来,难道还要让子子孙孙这样熬下去吗?”南旺村的村民迅速达成共识:再苦,也要把水引下来。2016年2月,南旺村饮水工程开工建设,村民投工投劳找水源、勘线路、抬管道,无偿提供土地。在村民的大力支持下,预算516余万元的工程,只用了300余万元。两个月后,南旺村家家户户喝上了干净水。2019年,南旺村摘掉了贫困帽子。

南旺村只是江城县扶贫先扶志的缩影,从苦熬到苦干,正是群众思想转变的真实写照。江城县通过开展“自强、诚信、感恩”群众主题教育,创办脱贫攻坚“农民夜校”“讲习所”,制定《江城县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农户增收实施办法(试行)》,教育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把扶贫对象变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力量。

(宝藏镇板河村坡脚组环境优美的拉祜村寨 吕禾摄)

有劳力出劳力,有土地出土地,少花钱办大事,贫困群众自立自强、投工投劳,快速推进了江城县的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以来,江城县投入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3665.68万元,实现所有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农户通硬化道路。实施农村饮水工程698件,总投资10134.79万元,已全部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大力推动农村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通宽带网络项目建设,改造农村电网874.4公里,解决11319户贫困人口用电问题,实现所有行政村通10千伏以上动力电,所辖自然村100%通0.4千伏动力电;新建升级4G基站55个,完成280千米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100%,实现行政村、学校、村卫生室光纤宽带全覆盖。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干净整齐的街道两旁商铺林立,玉带般的公路环绕绿满集镇,充满民族特色的广场上,村民正带着孩子玩耍……好一幅生动美丽的小集镇画卷。然而,四年前的绿满集镇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由于曲水镇热区大开发,村民多往集镇周边迁移,民房建设杂乱无规划,道路处处拥堵,眼看环境越来越差,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力推进,在村民的大力支持下,绿满集镇街道修缮工程于2016年12月完工,集镇“颜值”大幅提升。

嘉禾乡联合村石头寨下村民小组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养殖生态鱼100多塘,通过便利的交通,鲜活美味的活鱼被送往周边乡(镇)和县城。“以前,村里道路很窄,两头水牛相遇都无法通过。大家辛辛苦苦种植养殖的农产品也卖不出去。现在,村里村外的道路都宽了,有的人家买了车,自己拉东西出去卖。”联合村石头寨下村民小组村民陶平珍说。“心宽路才宽,路好了,环境好了,日子才会好过。”石头寨下村民小组组长李江云一语道破今昔变化的玄机。原来,在村庄规划、道路施工等项目建设中,村民们无偿出让土地,不要青苗赔偿,全力支持项目建设,这才有了如今的好环境、好生活。

(村民正在用手机收看新闻 吕禾摄)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群众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加快了各个项目建设,推动了脱贫攻坚进程,改善了村容村貌,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在此基础上,江城县顺势而谋,加快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建设卫生厕所12572座、垃圾焚烧处理池1011个,在7个乡(镇)建成生活垃圾热解处理厂,目前,全县实现垃圾有效治理的建制村48个,实现垃圾有效治理的自然村461个。同时,制定《江城县实施积分制管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指导意见(试行)》,52个村(居)民委员会600个村(居)民小组已建立村规民约,均拥有环境整治管护队伍,最大限度提升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乡村文明程度。

从“输血”到“造血”

春风和煦、艳阳高照,走进青山绿水间的嘉禾乡洛洒村麻栗树村民小组,顿时被一栋栋漂亮的乡村小别墅吸引,走进村民罗兴才家,只见房檐下挂着七、八只腌猪脚,家里的电器、家具一应俱全,女主人动作麻利地泡好茶水后,又抬出几盘花生、核桃、芭蕉等,“都是自家种的,只要人不懒,我们样样都种得出来吃。”罗兴才说。

能让罗兴才这么有底气,得益于他有技术“傍身”。仅2019年,罗举才就参加了普洱茶加工技术培训和肉牛养殖培训。平时,罗有才在家务农,农闲时,就去县城务工。2019年,罗兴才利用农闲时到县城务工收入达24560元。

像罗兴才这样的村民,在江城县不在少数。江城县通过发展产业、技术培训、外出务工“三驾马车”增加群众的收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村子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

多年来,江城县委、县政府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重点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子。全县产业种植面积超过120余万亩,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产业面积超过14亩,实现贫困村“一村一业”扶贫产业基地全覆盖。159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加入了专业合作社,有力提升了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产业扶贫“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为了让贫困群众有一技之长,江城县还成立脱贫攻坚培训实训基地。2016年以来,共开展农业科技培训505期,培训贫困户2.53万人次,全县组织贫困户外出务工10603人,实现务工收入1.7亿元。让有技术的农民工和有特色的农产品“走出去”,把新理念和新商机“引进来”,贫困群众产生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脱贫质量高不高,要看群众生活好不好。江城县在“扶志”“扶智”“扶质”上下功夫,增强群众的志气、脱贫的底气,提高脱贫质量,减少返贫数量,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实实在在的成效书写了高质量脱贫的答卷。(粟利)

(责任编辑:黄俊飞)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