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跳峡镇地处云南藏区,是香格里拉市的南大门,也是迪庆的重要窗口乡镇。
在这片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8万人的9种世居民族。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虎跳峡镇党委政府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高举民族团结旗帜,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精准扶贫、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各项事业中,带领各族群众发展农村经济、支持重大建设、战胜贫困,书写了峡谷大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建强堡垒党旗高扬
虎跳峡镇山高谷深,世世代代群众依山散居在峡谷的河谷地带和高山草原。走进虎跳峡镇的各个村民小组,显眼的建筑就是党群活动场所,崭新的房屋、宽阔的运动场、图书丰富的党员活动室、夺人眼球的宣传栏等无一不展示农村基层党建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虎跳峡镇党委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不断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夯实基层组织基础,至2019年,全镇共设99个党组织,其中1个党委,9个村党总支,89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62人,其中:正式党员1042人,预备党员20人;60岁以上的党员171名,占党员总数的16.10%;少数名族党员754名,占党员总数的71.00%。
近年来,镇党委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每年“春节”“七一”建党节期间从镇有限的财政资金中支出近2万元用于慰问老党员和生活贫困党员,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培养,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康有序,党员成为带领村民致富、带头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带先锋队。如今,走进村村寨寨,群众对农村党员的评价很高,在党员户的房顶上,一面面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
今年初春全国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全镇党员担任了一线防疫任务,在各村组入村卡点上他们坚守防控职责,确保了辖区安全。为帮助湖北人民战胜疫情,各基层党组织积极动员党员捐款支援抗疫工作。金星村鲁堆党支部倡议下村民捐献土豆,共计筹集土豆6吨运往湖北咸宁,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
民族团结一家亲
金星村位于冲江河西岸,是一个汉族、傈僳族、藏族、彝族聚居的行政村,多年来各族群众相互依靠,相互帮扶,当村民遇上严重疾病、亲人去世、起房建屋、儿孙嫁娶等事情时,大家都齐心协力帮助他人渡过难关。
2018年3月5日晚,东坡村海巴洛阴山二组熊绍芬家发生火灾,汉族和傈僳族邻居们第一时间赶来灭火,但火势太猛,熊绍芬家的住房和生活物资化为灰烬。灾情发生后,村总支书记姚建宇第一时间赶到了火灾现场对受灾农户进行看望。3月6日,镇党委、镇政府、村“三委”负责人和“千促”工作队员前往看望慰问,为受灾农户送上了大米、棉被及钱物。村民也给她家送来生活物资,共同帮助她家渡过难关。
在虎跳峡镇,这样的场景每个村都可以看到,村民小组、行政村、全镇各村组之间都建立起一种融洽的民族关系。
近年来,虎跳峡镇党委政府不断提高镇、村干部的民族工作、民族团结工作能力,加强民族干部培养,把有效开展民族工作、加强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培养、提升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意识作为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各级干部和每一位党员都始终做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争当民族团结的楷模。
和谐花开峡谷美
长胜、东坡、松鹤、宝山等行政村居住着汉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等群众,在香丽高速和丽香铁路建设中,4个村的群众都积极支持国家重大建设。这些成效的取得与虎跳峡镇党委政府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分不开。
镇党委书记刘东阳和镇长杨金兰多次带着政策解决征地难题、带着公正解决征地争议、带着感情解决群众困难,努力做好香丽铁路、香丽高速公路等事关全州、全市“大建设”工作大局的重大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工作、矛盾纠纷协调工作,确保重大项目推进。
2016年起,虎跳峡镇每月开展一次的矛盾纠纷大排查、统计上报工作,当年辖区派出所、司法所、维稳办、香丽高速、丽香铁路协调指挥部等部门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114起。为提高各族群众的法制意识,着力解决影响和谐发展的突出矛盾,2015年1月15日起,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依法治镇宣传。期间,镇党委政府结合全镇工作实际印制了《虎跳峡镇依法治镇宣传材料》,将全镇干部职工分为9个工作组,由各村包村领导担任组长,在全镇9个村(居)开展宣传及安全隐患排查入户工作。群众都说,这种“送法进村入户”法律服务十分贴近群众,希望以后能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让老百姓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文明建设谱新篇
近年来,虎跳峡镇党委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强美丽虎跳峡、和谐虎跳峡、平安虎跳峡建设,全镇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新成效。
永胜村核桃园二组位于虎跳峡风景名胜区下段,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村里建起多家客栈,是自由行游客喜爱的旅游观光和休憩地。为展示好香格里拉旅游形象,镇党委政府加大对永胜村的文明建设力度,加强对村民的引导和教育,不断提高村民旅游服务能力,成为全镇的一个乡风文明、社会和谐、游客喜爱的一大亮点。2015年核桃园二组被命名为第七批云南省文明村。
近年来,虎跳峡镇加快全镇农村的文明建设进度,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加大监督力度、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措施,营造了乡风文明、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局面。目前,全镇共有县级文明村14个、州级文明村12个、省级文明村1个。
宝山村俄迪组是一个彝族聚居村寨,2013年至2015年被评为民族团结示范村。村里群众相互关心、团结互助的氛围十分浓厚,村容村貌整洁,是国道214线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近年来,虎跳峡镇加强民族团结示范建设工程,在民族村寨积极打造民族团结示范点,以点带面引领全镇民族团结工作。在2016年成功将永胜村核桃园二组打造成民族团结示范村的基础上,2018年申请实施民族团结示范镇建设。
在民族团结示范镇建设中,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实施镇政府所在地道路改造、修建停车场、房屋立面包装、街道亮化美化绿化等项目,全镇乡村和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抢救非遗民族文化,使民族传统工艺、民族节庆文化等得到了有效传承和保护。2019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演员参加端午赛马节香格里拉非遗传承项目傈僳族启本舞展示演出,共组织演员20人,演出3场;组织演员参加2019年迪庆香格里拉旅游文化周系列活动彝族广场舞表演,组织演员40人,共计9场;组织人员完成非遗项目传承人虎跳峡镇市级传承人申报资料的拍摄和录制工作,共完成10位预申报人的资料。
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镇党委政府加大对小组、村、镇容镇貌以及公路沿线等乡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严格落实森林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发展绿色农业产业,严格执行矿产业准入制度和建设环评制度,全镇生态保护工作顺利推进,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019年,全镇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抚育4000亩,封山育林2000亩;国家级公益林修编补偿面积21519亩;签订限伐协议60份,签订禁伐协议13份;完成林木权证登记工作共计74宗。
战胜贫困奔小康
走进红旗村,处处洋溢着健康文明、幸福祥和的气息。村民干净整洁的砖瓦房里现代家用设施一应俱全,院里铺了水泥地皮,花坛上种满花草,四周有围墙,带有民族特色的大门着实气派,很多村民家里还买了轿车。
近年来,在州、市、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下,红旗村还制定并完善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产业规划,以“公司+总支+合作社+集体+农户”的模式,种植藜麦、当归等,确保增收产业涵盖100%的贫困户,做到户户参与、年年有收入。同时,还组织群众种植附子、前胡、猪苓、木香、重楼、珠子参等中药材。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红旗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到基地务工、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增加经济收入,不让一个群众落下,共同走向全面小康。
虎跳峡镇位于高山峡谷中,很多村寨自然条件恶劣,土地产出较低,加之交通等基础条件发展滞后,在2015年精准扶贫识别中,全镇共有7个贫困村,其中松鹤和金星两个村为深度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76户3344人,贫困发生率为20.92%。
截至2019年底,在上级党委政府的资金支持下,虎跳峡镇共建设硬化村组路224.394公里,建设生命防护工程63.978公里;建设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及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完成747户农村危房改造、完成175户四类重点对象C、D级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实施3863户人居环境提升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对民俗改造、人居环境提升、集体经济、农耕文化馆等项目试点建设。目前行政村全部通动力电、全部农户均通生产生活用电,行政村、学校、卫生室已实现网络宽带全覆盖。每个行政村、居委会均有党员活动场所,便民服务中心和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为提高全镇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能力,虎跳峡镇党委政府加强产业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产业发展方面,2019年共计发放产业扶持资金1570万元,参与全镇产业扶贫工作的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达到70个以上,特色种植业面积达14880亩以上、特色养殖达47800头(羽/桶),建成5个扶贫加工车间,扶贫产业100%覆盖建档立卡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有2个以上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通过以上产业发展途径,有效提高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收入,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栽种药材等方式,2019年全镇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9237.12元,实现贫困户户均有主导产业,组织化程度达100%,确保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
通过不懈努力,全镇农村贫困面貌有效改善,农村人口生活条件日新月异,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02元比2018年9342元增长6%,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达10429元。(马琛)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