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放眼云南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各大“战场”,一个个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贫困户脸上……宏伟的小康梦在这片土地逐步变为现实。
回望来路,宁洱县踏石留印,扛牢责任聚合力。自2014年全面启动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全县实现32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4249户1489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年底的8.22%下降到目前的0.14%。
展望前路,宁洱县始终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信心百倍,奋勇争先。2019年地方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35.7亿元预计增长到60.44亿元,年均增长9.4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5928元预计增长到12045元,年均增长13.06%,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县基础设施得到了夯实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肩负历史使命 答好脱贫答卷
位于磨黑镇东南部的秀柏村位置偏远,被重重大山阻隔,成为了全县脱贫攻坚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2015年以前,秀伯村的村民要到宁洱县城办事看病,需要在颠簸而又狭窄的路上坐5个小时的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交通不便成为了秀柏村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自脱贫攻坚以来,特别是2017年以来,随着一条通村公路的修建,打通了秀柏村与外界的联系,秀柏村从此一天一个样地发生变化,从秀柏村到宁洱县城的出行时间也缩短到了一个半小时。道路出行条件的不断改善也让许多有想法、有闯劲的村民通过发展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从部队退役后的马程豇看中了家乡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积极探索脱贫新路,并于2018年在村内率先养殖了“二代野猪”。目前,养殖场里的“二代野猪”存栏200余头,年收入可达10余万元。附近的村民看到“二代野猪”有市场“钱”景,也纷纷表示想加入养殖队伍。采访中,马程豇表示,今后将不断扩大规模,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帮助乡亲们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同心镇马鞍山新村,是橄榄坡、岩子脚、岔河、石匠田村民们易地扶贫搬迁后新家园的名字。新的家园里,村民们不仅住上两层楼房,还配套有商铺、停车场、农贸市场、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比起以往天黑就睡觉的日子,村民们如今的生活过得热热闹闹。采访中,不少村民表示,做梦也没想到能住进宽敞明亮的大房子。
“人集中在一起后,挣钱也变得容易许多,也不用像过去一样天天顶着太阳到地里干活,大家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脱贫致富。”自2018年搬进新家后,罗恒玉就在家里开起了小卖部和早点铺,丈夫陈云健也开着货车四处拉货,两口子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她说,现在除了家里的15亩茶叶收入外,通过跑运输和开店,每年的收入也能增加4万元左右。
易地扶贫搬迁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宁洱县按照“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路径,聚焦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全面发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作为工作主线,让“忧居”变“优居”,用心关爱用情帮扶,群众生活有家园、就业有门路、生存有保障。
在马鞍山新村了解到,为解决村民经济来源单一问题,通过为农户争取扶贫项目,以长短结合的方式助推村民发展种植和养殖业,为实施精准脱贫打下基础。此外,村里还准备依托紧邻的现代农庄项目转移劳动力,发展家庭客栈、拓展周边产业和餐饮服务等,为乡村振兴留足了发展空间。
秀柏村和马鞍山新村变化的背后,是宁洱县抢抓历史机遇,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的真实写照。宁洱县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后劲。
精准施策治贫 超常举措增收
56岁的孙美芝、唐云祥老两口,家住磨黑镇团结村。由于上了年纪,再加上缺劳动力、缺技术、缺资金等原因,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两大重点工程,也是促进民族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为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就业增收问题,宁洱县坚持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的根本之策,按照“精准、细致,下沉、主动,高效、服务”的原则,深入实施就业技能培训、东西部协作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开发、扶贫车间建设等就业扶贫工程,为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子。
2019年以来,团结村通过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首次尝试香菇规模化种植,建设了40亩香菇产业种植基地,带动本村群众到基地和生产线务工。孙美芝、唐云祥通过到香菇基地务工,每个月又有2000多元的收入,极大地改善了二老的生活条件。
离开团结村香菇种植基地,来到了宁洱镇温泉村的生态有机茶园里。正值春茶采摘的季节,郁郁葱葱的茶园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春茶。
苏子兵是温泉村老赵寨村民,从2004年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种植茶叶开始,苏子兵到现在已成为拥有400多亩茶叶基地和茶叶加工厂,资产上百万元的“苏老板”。在他的带动下,温泉村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5300余亩,茶叶产销两旺,户均拥有茶园面积8亩、人均拥有茶园面积2亩。在温泉村,仅是茶叶一项的人均收入可达6000多元,成为全县茶叶种植大村。
茶产业一直以来都是宁洱县的主要支柱产业,全县6镇3乡85个村916个村民小组均分布有茶园。为确保茶叶、咖啡、核桃、烤烟、橡胶、芒果、香橼、百香果等产业的健康发展,宁洱县针对产业发展小、散、弱,企业原材料供应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创新实施“311”产业扶持措施,通过建立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人口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目前,全县共培育建设生态有机茶园31.84万亩、生态咖啡园10.35万亩、冬农开发11.5万亩、核桃10.03万亩、澳洲坚果12万亩、橡胶4.36万亩、生物药业2.52万亩、晚熟芒果0.69万亩、甜棕0.75万亩。全县共培育建设中长期特色产业50余万亩,农村人口人均有3亩以上;猪牛羊大牲畜存栏41万头(出栏34.3万头)、鸡鸭鹅家禽存栏75万羽(出栏135万羽)。切实增强了产业扶贫“造血”功能,确保了贫困户收入有保障、可持续。
一个个小小的扶贫车间,成为宁洱县一个个扶贫工作的亮点。遍地开花的扶贫车间把就业机会带到了贫困户家门口,把脱贫技能传授给贫困户,把信心和干劲传递给贫困户,让贫困户在脱贫路上有了方向和目标,有了希望和奔头。(李超/文 王承吉/图)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