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山林果园里,特色产业随处可见;安置点周边,配套设施完善,群众开启幸福新生活……在“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嘹亮号角声中,普洱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作为树牢“四个意识”的重要实践,下好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走出了一条富有普洱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宁洱、镇沅、景谷、孟连、西盟5个县顺利脱贫摘帽,全市基本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强化责任 狠抓措施落实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普洱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先后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考核体系。
普洱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四个意识”的大熔炉、转变工作作风的突破口、检验干部能力的新标杆、推进发展的好机遇,坚持“五级书记抓脱贫、党政同责促攻坚”,建立脱贫攻坚书记、市长“双组长制”,坚持脱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长效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头挂联2个深度贫困县,35名市级领导分别挂联10个片区(县)、挂包32个乡(镇)、挂帮33个贫困村,4.7万名领导干部职工与建档立卡贫困户挂钩结对,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761支、队员2854名,实现“挂包帮”全覆盖。同时,在全省率先推行脱贫攻坚“电视问政”,300多名领导干部接受“电视问政”,推动形成了上下同心、合力攻坚的喜人局面,一大批素质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扶贫干部活跃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他们在一线留下脚印、洒下汗水,锤炼党性、树好形象,从乡亲们眼中的“外来人”变成了“一家人”。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统领下,普洱市汇聚起澎湃力量投入到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一系列脱贫攻坚创新实践在普洱大地蓬勃生动地开展。
志智双扶 激发内生动力
要扶贫,先扶“志”与“智”。普洱地处边疆,属少数民族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全省。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普洱市瞄准“素质短板”,采取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方式,多途径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让贫困群众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西盟佤族自治县在村民小组中成立“脱贫工作委员会”,带领阿佤人民在脱贫路上再唱新歌,这一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批示,要求各地学习借鉴;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在“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让“懒汉”变“好汉”的做法,成为继云南脱贫攻坚“六小创新”之后,为总结推广这一经验,建立起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让越来越多的“懒汉”变身脱贫路上的“好汉”;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时代楷模”朱有勇为代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班集体“亮剑”,“力斩”澜沧县素质贫困链,开展科技扶贫,实施教育扶贫战略,促进产教学深度融合,超常规培养人才。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的经验做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将“夜校”建到火塘边,把一批又一批青年脱贫主力军聚集到了“火塘夜校”里;
景东彝族自治县在“转移”二字上下功夫,按照“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引导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干部回家”活动开展如火如荼,663名干部深入原籍村、组和农户,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脱贫攻坚政策,遍访贫困户、为民办实事;
在“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机制的推动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各族群众“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经济互通、文化互融”,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不仅在孟连,而且在整个普洱市,“宾弄赛嗨”也已广泛推开,在市厅级领导任组长的“宾弄赛嗨”互帮互助指导组的推动指导下,“县际互帮、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新型“宾弄赛嗨”模式四处开花结果……
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产业
要致富,离不开产业发展。普洱市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总平台,率先在全国探索推行GDP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全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7430亿元,居全省第一。
在全面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普洱市注重总结推广多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实施产业脱贫项目,努力实现“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的目标。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通过实行“311”产业扶持措施,让贫困人口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实现了企业与贫困户共同增收、共享发展。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创新实施“5121”模式,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层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开发模式,建成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00余万亩,农村人口人均拥有产业面积10亩以上,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根基更加稳固。
到目前,普洱市1665个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5.79万户58.58万人,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覆盖比例达100%,澳洲坚果、牛油果、沃柑、肉牛、生物药等一批高原特色产业成为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钟云)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