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大理剑川县依托旅游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文化浓郁的独特优势,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按照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把贫困村带动起来、把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起来,把文化特色弘扬起来“两带四起来”的思路,积极做好旅游扶贫这篇大文章,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精准扶贫的创新之路,全县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直接就业2198人,占全县贫困人口7.2%,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76人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占全县贫困人口 32.24%。
剑川始终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导、策划先行。组织并指导乡镇、旅游扶贫村根据自然条件、特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乡镇总体规划、产业发展、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等规划,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先后编制完成《剑川县“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剑川白族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发展规划》等一批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
整合要素 推动旅游扶贫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出台《剑川县乡村旅游扶贫指导意见》,聚焦“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通过整合扶贫开发、民族团结示范、安全饮水、农村环境整治、易地搬迁、厕所革命等项目和资金,逐年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抓好乡村道路建设、民居改造、旅游公厕建设、民宿客栈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提高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结合搬迁的贫困群众大多是彝族、僳傈族等少数民族的实际,做好旅游基础设施和景观景点建设,把每一个搬迁点都打造成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民俗文化浓郁的乡村旅游景点,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羊岑乡大佛殿自然村通过村庄完善,客栈、农家乐、民族歌舞等培育,目前成为剑川旅游的网红打卡点。大佛殿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村里旅游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游山、玩水,品尝农家特色菜肴之余,土鸡、蜂蜜、青刺果油、洋芋也成了俏销产品。四五十斤一只的黑山羊,就能卖到1000元钱。村里还发展起了电子商务,青刺果油、松花粉、蜂蜜销得很好。
突出特色 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立足资源优势和多民族特色,找准旅游和扶贫的结合点,突出旅游资源富集的金华、沙溪、老君山3个乡镇,以金华镇梅园村、三河村、文华村、水古楼村,甸南镇狮河村,沙溪镇寺登村、石龙村,老君山镇新和村,弥沙乡弥井村等9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为重点村,努力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扶贫重点村。3个重点乡镇和9个重点村总人口超过1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5%,通过重点区域带动全县乡村旅游发展。沙溪镇石龙村的两家特色生态农家乐和3家特色客栈,带动了该村8户建档立卡户60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同时充分发挥石宝山景区的辐射作用,聘用具备条件的石龙村贫困群众从事景区售票员、驾驶员、保洁员等岗位,解决了7户建档立卡户,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多人脱贫致富,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多措并举 注重传统村落保护
剑川县共有25个传统村落,沙溪镇就有7个村委会、18个自然村的区域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特别是2001年沙溪寺登街区域被世界建筑保护基金会列为“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以来,剑川县和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经过十多年的合作,沙溪保护开发成效显著,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新热点。
2019年1至9月,沙溪古镇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2.8万人次,同比增长9.06%,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47635.1557万元,同比增长23.21%,同比增长35.31%。推动了沙溪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群众增收。沙溪复兴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遗址脱贫的可持续实践项目框架”内的示范案例,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
群众参与 旅游扶贫成效明显
产业融合,让贫困户成为旅游商品提供者。坚持产业融合,把高原特色农产品、木雕石刻、布扎刺绣等打造成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让贫困户成为旅游商品的提供者、受益者。目前,全县共有木雕从业人员2万多人,木雕产值达2.8亿元,旅游产品销售点发展到744个;引导培训,让贫困户成为旅游直接从业者。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从事餐饮、农家乐、客栈等乡村旅游服务业,全县“农家乐”发展到56个,农村客栈发展到160多家,从业人员达243人,其中贫困群众36人。依托和中央美术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的“县校合作”平台,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先后组织了乡村旅游接待规范、市场营销、餐饮、乡村旅游扶贫农家乐(民宿、客栈)建设及经营管理专题培训等培训班50余期,培训从业人员1.2万人次,其中贫困群众3216人次,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扶贫扶志,让贫困户成为乡村旅游创业者。
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旅游扶贫取得了初步成效。资源资产变活了。一些原来沉睡在乡间的水田、山林、房屋等资源资产被激活了,部分古民居被改造成“农家乐”和客栈,成为游客游玩休闲的好去处,传统的古村落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贫困群众观念更新了。一批参与旅游开发的贫困群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尝到了甜头,通过示范带动,调动了周边贫困群众参与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摒弃了“等着别人送小康”的陋习,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积极参与到旅游扶贫工作中来。
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以来实现4个贫困乡镇和1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5938户24861人退出。目前尚有30个贫困村,未脱贫人口6392人,贫困发生率4.05%,计划今年实现30个村出列、4500人以上出列,将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以下,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
传统村落和民俗文化得到保护了。在旅游扶贫开发中,不少古民居通过改造成特色客栈和“农家乐”,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改变了村民以往“捧着金饭碗要饭”的窘境,增强了群众对古村落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意识,目前剑川县已成为全州乃至全省传统村落群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之一,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弘扬。
乡村环境变美了。剑川坚持把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实施,把景区景点打造和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把古民居修缮和农村危房改造同步落实,把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同步开展,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原来破旧的传统村落变成了风景秀美、整洁优美、文明卫生的美丽乡村。
下一步,剑川县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工作目标,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全力打造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胜地”的契机,打造健康优质的旅游人居环境,激活古城古镇古村的文化资源,抓好特色旅游线路策划,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积极发展自驾游、自助游,启动自驾游汽车旅游营地建设,加快A级景区创建,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把绿水青山变成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让旅游产业成为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引擎”。(杨毅)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