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州因美丽红河穿境而过得名,关于它的文献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历史可考。并且,红河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历,留下了大量内涵丰富、饱含情愫的文章,在红河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深刻隽永的印章。
为充分展现“人文红河”的深刻内涵,赋予红河旅游更丰满的文化内涵,突显出红河州文旅融合的新兴成效,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致力深入挖掘与红河有关的文人事迹及文学作品,以文学和历史的角度展示红河魅力。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一生从事旅游探险和地理考察。
在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初七至十六,徐霞客在广西府(今红河州泸西县)整整停留10天,这是他在云南旅游、考察停留较长的地方之一。在驻留的10天时间里,他曾两度进阿庐古洞观瞻,为之惊叹。并且,对广西府城及其周围作了详细考察,写下了留传千古的美文。即使在徐霞客离开广西府后,在游览其他地方的游记中,也曾多处写到广西府,并把广西府与这些地方进行比较,足以见徐霞客对广西府的“偏爱”。
广西府青山逶迤,古洞山腹曲洞勾连、暗河蜿蜒,广福寺古色古香......在徐霞客笔下的泸西盛景如今依旧存世。今天,就让我们追寻徐霞客的踪迹,共同探寻泸西文化旅游的“奇美”。
在《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对阿庐古洞、矣邦池、文笔山、广福寺等泸西县众多江河湿地山脉和人物都有详细论述。“泸源洞在城西北四里。新寺后山西尽,环坞而北,其中乱峰杂沓,缀以小石岫,皆削瓣骈枝,标青点翠。北环西转,而泸源之水,涌于下穴,泸源之洞,辟于层崖,有三洞焉。”徐霞客在广西府游览期间,考察明确了泸源洞(今阿泸古洞)的方位。
在泸西,徐霞客曾两次到泸源洞进行实地考察。据相关记载,初十日,徐霞客第一次进入泸源洞,对其作了初步的探访勘察。从所记载的“其中所入皆甚深,秉炬穿隘,屡起屡伏,乳柱纷错,不可穷诘焉”来看,他只到了洞口数十步深处,由于被钟乳石挡住,没办法深探。
“上午出西门,过城隍庙,玉皇阁前。西一里,转新寺西峰之嘴而北。又北一里,见西壑涨水盈盈,而上洞在其西北矣。由歧路一里抵山下,历级游上洞。”在十一日的时候,天气晴朗,徐霞客再次进入泸源洞游览考察,其行走的线路大致与今天的阿庐大街相近。
“余因由寺西见水洞,还寺中索炬,如知为洞有三。洞皆须火深入。下午,强索得炬,而火为顾仆所灭,遍觅不可得。”在徐霞客第二次探游泸源洞时,火把熄灭了,无法深入洞中。他本想再找一个火把继续深入,但又遇秋水泛涨,无法到河对岸的泸源村中寻觅,只好“探其中门而已”,半途而返了。
虽然徐霞客“半途而返”,但如今留世的《徐霞客游记》成为了阿庐古洞最古的文字实录之一,极其珍贵。并且,阿庐古洞作为景区开放以来,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只为亲自观赏徐霞客笔下之盛景,感受“洞外有泉、洞中有洞、洞中有天、洞下有河”奇特地貌,看看石笋、钟乳、石柱、石漫、石镰、石瀑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以及“雄狮怒吼”“古莲倒悬”“飞龙戏瀑”“三象驰原”“古龟望月”等各类天造的洞中形象。
此外,在当年,徐霞客为了寻找泸水的源头,来到泸西县的矣邦池进行考察。“矣邦池之南,复有远山东西横属,则此中亦一南北中洼之坑,而水则去来皆透于穴矣。”历经百年沧海桑田,曾经的矣邦池早已不复存在,只留黄草洲之名。
2016年,黄草洲正式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走进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千亩生态湿地波澜壮阔,上千株高大的乔木直插蓝天,林中幽静的环形小道通往碧波荡漾的湖畔深处,阳光、小桥、流水、沙滩、树木花草,蕴含着古老矣邦池历史沉淀的味道,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山水园林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如今,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已经正式投入使用,通过街道命名、建造霞客亭休息场所、树立徐霞客游线标志地标牌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矣邦池历史,重现历史上的矣邦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因此,很多对徐霞客游线历史颇感兴趣的各地游客都慕名而来,只为实地体验下徐霞客当时“沧海桑田”之感。(赵雄)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