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广州,这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不仅凝结着人们“舌尖上的记忆”,还有着被人们忽略的另一幅面孔——“指尖上的记忆”。古代广州工匠以超凡绝艺让“广作”成为宫廷珍藏,更远销欧洲,风靡全球。今天,广州新一代的手艺人和设计师,在思考着传统工艺的年轻化、时尚化、大众化。千年商都得风气之先的底气、专心致志的匠人精神、对生活与艺术的平衡之道,让广州成为新时代民艺振兴的发生地。
2019广佛国际民艺周活动将于21日拉开帷幕,我们追溯流淌在广州这座城市之中的民艺振兴的血脉基因,以期“让城市留下记忆”,激活传统的创新发展。
民艺,拆开了讲,就是民间的艺术,广州自古以来山高皇帝远,又是海上丝绸之路大港,八方辐辏,在商言商,生就了低调、实干的城市性格。换句话说,广州,是一座属于民间的城市,烟火,市巷,三餐流转,日月如梭。
广州人,讲的不是高大上的排场,而是小快灵的生机。但一座民间的城市,何以靠庶民创造出极致的艺术?
很容易把广州同“舌尖上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想聊聊广州被忽略的另一副面孔、另一种殊荣:“指尖上的中国”,探身历史千回百转的街巷,推开工坊深处半掩的帷帘,去发现埋头工作的广州匠人。
19世纪英国画家托马斯·阿罗姆在《中华帝国图景》中描绘的广州街道
千百年来,相比中国文人画家和西方艺术大师的显耀,广州的匠人仿佛无声无息,只求耕耘。“像沙子那样掉入下层专职画家和工匠画家的手里”,这是英国美术史学者苏立文对广州外销画的评论。
广州外销画,于18世纪在十三行一带兴起,19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1835年,英文报纸《广东邮报》(Canton Register)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可以向读者保证:如果他们希望在下次彗星访问地球之前的有限时期内永生,毫无疑问,最好是为母亲、姐姐、情人、知己、妻子留下一幅比在她们心目中更英俊漂亮的肖像——林呱画的,只要15块钱,罕见的传神!”
19世纪英国画家托马斯·阿罗姆在《中华帝国图景》中描绘的广州黄埔港
与广州外销画异曲同工的,是广彩。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烧制而成。广彩运用中国织锦图案手法,以色彩艳丽、构图严谨、绘工精细著称。在绘画技巧方面,它结合了西方绘画的透视技法和中国画的工笔、没骨画法,注重明暗变化,富于立体感。
18到19世纪的欧洲,广彩便是欧洲贵族们竞相追逐的艺术品,成为瓷器之国China重要的代言。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制作于道光年间的“广彩徽章纹博古诗文盘”,盘内既满绘书画琴棋、汉字诗文、杂宝等中国文化元素,又有欧洲的家族徽章和拉丁文的“正直与诚实”。据推断,这是1820年当选为英国国会议员的Richard Alsager订制的餐具。小小一个广彩餐碟,就像世界文化的万花筒,活泼泼地昭示了19世纪初的文明互鉴。它们,都出自广州匠人之手。
制作于道光年间的广彩博古诗文盘,广东省博物馆藏
从广州出口的瓷器,在欧洲刮起了一场中国文化的旋风。欧洲的中国热,到了19世纪虽渐趋退潮,但余波仍在。甚至法国大作家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里,还有一位名叫夏吕斯的男爵是中国迷,在夜间接待访客时穿着中国式睡衣。
除了瓷器,中国的屏风、箱柜等家具也享誉欧洲。中国传统手工艺领域素有“广作”“苏作”“京作”的提法,尤以清代的广式家具为广作的代表。广式家具借助广州商贸繁盛之便,既可进口东南亚的优质木材,又可将制成品远销欧美,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媒介。欧洲的巴洛克、洛可可艺术被广州的匠人运用到繁复、精细的雕工中。
清象牙雕人物纹针线盒
广作家具能融汇洛可可风格,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中学语文课本上,我们学过一篇《核舟记》,讲明代的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核舟真是一个微观的宇宙,“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这门绝技,也被广州的匠人发扬。2008年,以橄榄核为主要材质的广州榄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雕”,考验的正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高超技艺和精益求精、甘于寂寞的匠人精神。
广州榄雕非遗传承人曾宪鹏作品
恰好,广州的匠人特别擅长“雕”,玉雕、牙雕、木雕,加上广彩、广绣,这三雕一彩一绣,是广州传统工艺的代表,至今仍散发着活力。指尖上的中国,绝不是随便说说的。
照说,一个两千多年的商业都市和华洋杂处的海滨大港,与这种不计成本、考究耐心的工匠活是冲突的。然而,广州人神奇地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商业带来的是全球的视野和多元文化的给养,匠人则大隐隐于市,一生只把一样活计干好。
广州玉雕作品
正是广州民间的匠人精神,奠定了商品外销的声誉,成为中国制造的先声。
1858年7月17日,法国《世界画报》则盛赞广州手工艺人:“这些拥有原始技艺的学徒工,却能做我们最灵巧的工人都无法完成的事情。”
1871年的《纽约时报》,刊登了题为《广州的一天》的新闻专稿:“广州城内商店林立……有一家瓷器店内摆满了花瓶、小雕像和客厅的装饰用品……店内的茶具造型精美,着色雅致,阔口瓶、细颈瓶、带手柄的倾口瓷瓶、瓷碗、瓷杯、款式怪异的浴盆、脸盆,以及几乎与玻璃一样透明的其他精美瓷器,还有器皿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花卉、纹饰、花格等等,做工都是如此精致、典雅,无不具有浓郁的清国风格,以至无论塞夫勒还是德累斯顿的同类瓷器都无法与之媲美……胸针、戒指、手镯、项链以及对其他一些小装饰品的上釉术更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艺术高度,即它超过了在欧洲皇家宫殿内所有同类装饰品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当然,手工作坊时代的工场,毕竟不同于工业化时代的大宗生产。一个有趣的转换是,低调无华的广州匠人,曾经制作出了供贵族消费的生活器物。而当普罗大众的时代登场,艺术就是生活,意味着“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925年,日本工艺大师柳宗悦从英语“folk-craft”造出“民艺”这个词,并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艺运动。2012年起担任日本民艺馆馆长的深泽直人认为,民间艺术品是过度机械化的环境中“甘泉般的存在”。“无印良品”的本意是没有品牌的好东西,如今,它也成了受年轻人热捧的品牌。这或许就是品牌的“下沉”,体现了民艺运动的精神。
在广州,新一代的手艺人和设计师,在思考着传统工艺的年轻化、时尚化、大众化。
千年商都得风气之先的底气、专心致志的匠人精神、对生活与艺术的平衡之道,让广州成为新时代民艺振兴的策源地:不仅让广州本地的民艺精神绽放光彩,而且要将这一火种播向全国。
东莞非遗原创服装设计项目作品发布会
谢晓蕊从四川美院毕业后来到广州,把艺术融入了日常生活,作为bampo半坡饰族品牌的首席设计师,将莲、青花等元素融入手袋设计,广受青睐,精彩诠释了“国潮”的兴起。如今,她又在贵州和云南开起了民宿,并开发出融和了侗族、苗族、瑶族传统民艺的时尚手作。
2008年,贾樟柯执导的纪录片《无用》在法国上映。丝绸之国,不仅是流水线造就的服装业世界工厂,也有手工带来的惊喜。纪录片出品人、例外服饰创始人毛继鸿成长于湖南、求学于北京。而广州,才让他施展了才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选择南下时,广州不仅服装业在全国首屈一指,而且在传媒、广告、设计等领域都领风气之先。2011年,毛继鸿创立方所书店,民艺造物与图书一起拓展了单向度的城市空间。
方所书店文具节
1984年出生的海弟,自称“木头人”,在一席的讲坛上,述说了自己与木头的“爱情”。他放弃了大学所学的化学专业和海关质检工作,在广州开了一家木工创作的工作室。海弟师从木材鉴定专家苏中海教授。80多岁的苏老问海弟,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你学这个干嘛?他跟老师说:“我从小就喜欢木头,没有木头就活不下去。”看木头、嗅木头、摸木头,唤回了他童年时的惊奇之心。
海弟去广州的木材市场,听说他只想买一两根木头,卖家把价格抬得很高。他没办法,就骑着单车跑遍了广州的城中村、旧货市场和回收站,去淘旧木。十几年的坚持与耐心,今天,海弟是一名出色的木制品设计师和独立艺术家。他相信古书上说的“南方有嘉木”,也信赖稚拙派艺术家萨贺芬说过的一句话:“先生,你知道吗,执着于自己的作品,在锅里也能找到上帝。”
在广州,还有自然家、唯品会等企业,在孜孜探寻着传统手工艺的时尚转化。唯品会唯爱工坊打造专注于非遗活化和传承的电商公益平台,推出近30种非遗工艺的数万件产品,关注苗绣、黎锦、彝绣等少数民族非遗技艺,为超过5000名手艺人带去1000多万元劳动报酬,上线非遗万物公益专场,链接3亿消费者。就像电影新浪潮曾经海浪一般从法国肇兴,在世界各地继起,民艺振兴也从广州发端,以新经济为翼,向未来翱翔。
唯爱工坊的负责人Rachel说,广州人新潮,又怀旧,所以中国民艺振兴从这里发起,顺理成章。
如果说工业化时代把人压缩进都市的隔栅,后工业化时代的民艺振兴,则会心手相连,重构我们的时空关系。民艺振兴,唤回的是一种赏心悦目、历久弥新的乡愁。每一个器物、每一件服饰、每一针花纹,都带着身体的温存,以及对生活的敬意。
(责任编辑: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