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传承千年哈尼文化 《哈尼古歌》赴京展演绽放华彩

时间:2019-11-07来源 : 云南日报作者 : 侯婷婷

“山也青了,水也清了,梯田满山坡;铓鼓响了,谷子黄了,丰收调子多……不能忘啊,不能忘啊,共产党不能忘啊!”伴随着尾声《感恩歌》优美的旋律,全体演员们充满激情地齐声欢唱,引发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太美了,即使听不懂哈尼语,也能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和饱满感情。另外,大厅里的展板图文并茂,让大家深入了解了哈尼古歌背后的故事,这是一次非常用心用情的演出。”中央民族大学的师生们说。

11月6日晚,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古歌》赴京展演在中央民族大学礼堂圆满落幕,这台根植于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文旅融合的活态展演,在精心编排和反复打磨之后赴京演出,在中央党校和中央民族大学连演两场,收获好评如潮。

开启非遗保护传承新思路

2008年3月,哈尼古歌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6月,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云南哈尼梯田“申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红河州文旅局局长张艳梅介绍,近年来,红河州把挖掘、整理、传承哈尼梯田传统农耕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实施了哈尼梯田核心区和周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恢复,文化工作者进村入寨搜集整理民间古歌古舞,还远赴缅甸、老挝、泰国等国的阿卡地区(哈尼族在境外称为“阿卡”),把在国内已经失传、而在国外阿卡地区尚有保存的哈尼族古老民俗、传统歌舞文化抢救回来。同时,将《哈尼四季生产调》《乐作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挖掘、整理,创编了《哈尼古歌》搬上舞台,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发现和培养,让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传播。

“梯田是装金的木盆,梯田是装银的瓷碗,白天装的是太阳,晚上装的是月亮……”轻柔的曲调,缓缓唱出对故乡的无限热爱,《哈尼古歌》各族演员用传神的表演,引领观众们跨越时空,感受哈尼文化的源远流长。

演出现场,本次演出年龄最大的演员56岁的李有亮激动地说,“能够站在北京的舞台上展示哈尼文化,大家心情都非常激动,由衷感谢党、感谢伟大的祖国。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培养非遗传承人,歌唱新时代和新生活。”

发掘文旅融合多彩内涵

《哈尼古歌》绵延淳厚,是哈尼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古老歌谣,主要有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叙事长诗、风俗礼仪、祭祀颂词等体裁和内容,是哈尼儿女世代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记载着千年以来哈尼族人的生活足迹,被称为哈尼族“无字的百科全书”。

本次赴京展演中,凝炼为时长60分钟的演出以《哈尼四季生产调》为主要内容,按照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的传统历法习惯,分为冬季调、春季调、夏季调和秋季调,以稻谷的四季生长巧妙地隐喻了哈尼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轮回。

国家一级编导,总导演王佳敏说:“每场演出,我都特别注意观众的反映,北京演出现场的热烈氛围,能够感受到大家对《哈尼古歌》的由衷喜爱。在首都北京这么高的一个平台上传播民族文化,我们非常自豪。这部剧目凝聚了大家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提炼,凝聚了所有参与者的心血和努力,今后,我们将不断深入民间,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瑰宝,向世界展示云南的多姿多彩”。

演出结束后,主办方红河州相关领导、主创人员、演员和中央民大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等专家参加了座谈会。专家们表示,《哈尼古歌》展现了文化的传承和独树一帜,丰富而有内涵,涵盖了哈尼族原生态民间歌舞方方面面,以春夏秋冬串联剧目,融合梯田文化,在具备现代性、专业性的同时很好的保留了传统元素。同时,建议继续深入探索作品定位,找到更多的推广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哈尼文化之美和云南文化的魅力。

《哈尼古歌》以剧目的形式登上演出舞台,不仅是对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一次全新尝试,更是促进文旅融合、推动云南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赴京展演之后,该剧将探索在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中进行常态化展演,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均能欣赏到这一哈尼族文化的视听盛宴。(侯婷婷)

(责任编辑:黄俊飞)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