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一场融合了红河哈尼服饰元素与国际时尚美学的时装大秀亮相北京依文城堡。现场,秀场被设计成稻谷飘香的红河哈尼梯田,远望一片金黄。走近感受,仿佛沉浸于秋日丰收的喜悦场景。
据悉,本次走秀展示的47套服装亮点频频,设计师们将红河元阳哈尼族服饰中的刺绣、流苏、金属扣等元素进行延伸拓展,运用了黑、红、宝蓝等具有哈尼风格的颜色,搭配上今年流行的水绿、藕粉等颜色融合呈现。其中,独具哈尼特色的“梯田纹”在时尚设计中的应用,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哈尼民族悠久的文化和世代传承的精神与信仰。
红河州的哈尼梯田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双遗产”头衔的文化景观,是哈尼族人1300多年来生生不息“雕刻”出的山水田园风光画,有着“地球上最美的曲线”之美誉。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哈尼族同胞在此繁衍生息,勤劳勇敢的哈尼同胞创造出以梯田为轴心的灿烂农耕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典。而哈尼族的服饰文化也在近年来渐渐被世人所认识和喜爱。
居住于红河州境内的哈尼族支系众多,每个支系因居住环境、活动范围的不同,有着自成风格但款式大体一致的服饰。不同支系的服饰差别较大(特别是女装),除了御寒遮体和自我装饰,还承载着哈尼族在繁衍、迁徙、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厚重而丰富多彩。
其中以哈尼族奕车支系服饰最具代表性。哈尼族奕车服饰与梯田农耕生产相适应,折射出哈尼人对自然独特的审美情趣,意蕴独特、异彩纷呈的图案、银饰,无不打上梯田文化烙印,尤其女装特点极为鲜明。哈尼族奕车女装主要以黑、白两个基色为主。一套完整的女装服饰由帽子、衣服、短裤和蔑帽、木屐以及白伞、银链、银鱼、银螺、银细叶菜、银镯等饰品构成。
帽子为白色的三角尖顶帽,白帽用白色棉布制作成尖顶锥形的长披三角帽,后部似“燕尾”状,“燕尾”边缘用彩线绣成方格图案组成精美花纹的为少女,结婚以后的女性就没有花纹;衣服分为外、中、内三件套。衣襟上松下紧,上装的左右襟交叉成剪子口状搭于前胸,右胸呈半裸露;“紧臀、超短、露脐、无裤腰,裤脚口齐腿根关节”是短裤的特点。短裤只盖过臀部,露出曲线优美的长腿,颇具现代时尚感;饰品主要由银饰构成,有银链、银鱼、银螺、银细叶菜、银镯等饰品构成。
并且,哈尼族奕车服饰有着独特的审美设计,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简洁实用。服饰染料采用板蓝根,从棉花纺织到成衣有多道人工制作工序,体现绿色环保理念。
此外,哈尼族奕车服饰极具民族学、美学等多重价值,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民族的历史,记载着民族千百年来的沧桑,是哈尼民族在千百年农耕文明中的智慧积淀,也是哈尼族梯田农耕文化的产物和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介绍,近年来,红河州以文旅融合为方向,加大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力度,积极做好非遗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储备工作,认证抓好国家、省、州、县四级名录资料的收集整理建档工作,有计划地对70岁以上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初步建立了国家、省两级文字、图片、电子文本、录音、录像等相关资料数据。
创建非遗保护传习馆(所、室、点),搭建传承平台,以带徒传艺、举办培训班、开展展示、展演等活动方式,组织开展传承保护活动。此外,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还推动非遗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把非遗项目同当地民族旅游相融合,打造各类别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为红河旅游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赵雄 陈柄润)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