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视频】昆明华山街道红色“五个一”提升主题教育成效

时间:2019-10-30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佚名

自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昆明市五华区华山街道党工委充分挖掘翠湖周边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辖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组织和建设红色“五个一”,助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

(打造红色足迹地图)

(华山街道红色定向跑)

留下一串红色足迹。华山街道辖区面积3.98平方公里,散落着挂牌登记文物单位共40处,其中翠湖片区有21个,基于翠湖周边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华山街道党工委对翠湖周边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等资源进行整合、挖掘,确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云南陆军讲武堂、昆明朱德旧居纪念馆等10余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点等形成“红色足迹”,绘制“红色地图”。并把这些点位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现场教学点,明确现场活动菜单,通过组织红色定向跑、主题党日、现场教学等活动,让党员们探寻革命先辈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足迹,引导和激励党员群众崇敬先辈、缅怀先烈,沿着红色脚步更加锐意进取、奋发有为。

(群众在宽敞的为民服务中心办理事务)

推出一个红色服务集群。在五华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投入600多万元建成4000多平方米的“1+6+N”街道社区两级党群服务中心,以及红花巷廉政文化长廊、北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场等特色党群阵地集群。并将为民服务中心与党群服务中心整合起来,规范社区为民服务窗口工作流程,形成《社区为民服务站“百事通”工作手册》,让每个窗口都可以接办所有事项,推动“一窗式”办理落地见效。引导“一窗式”办理解放出的50多名社区工作人员朝“全能型”社工发展,充分发挥他们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深入辖区43个网格中开展网格巡查、民意收集,推行居民点单、党组织下单、社会组织、志愿者接单“三单式”服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把主题教育的成效体现在贴近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中。

(华山街道两新组织在云南地下党旧址学习党的历史)

(党员在朱德旧居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建设一所红色学校。以“六有”标准高起点打造了一个优质党员教育平台——“华山党校”。华山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辖区内政府机关集中,高等院校、名校集中,公园、名胜古迹集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中的优势,发扬共驻共建共享精神,以街道社区两级“1+9+N”“党建联盟”为统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依托云南陆军讲武堂博物馆等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开展现场教学,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吸纳辖区各单位等上至厅级领导,下至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普通党员,组成 35人师资库。通过“理论讲授+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常态化党员教育培训机制,结合“百名典型上讲台、千堂党课进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积极运用云岭先锋、学习强国、社交软件等“互联网+党建”的形式,推动主题教育全面覆盖。利用华山党校独创的“流动式”党员学习手册,党员们共享交流主题教育学习体会。

(华山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有声图书馆”)

打造一个红色图书馆(书架)。华山街道与“喜马拉雅”合作,打造了一个“有声图书馆”,其中专门设置了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板块,广大党员通过手机扫一扫“码”,用音频视听新形式进行党建学习,实现了从过去的“集中学”,向“自主学”转化。用指尖点播、用耳朵收听“声音”,打破了传统“读本”方式,让理论学习更加轻松有趣,开创主题教育学习的新通道。充分利用街道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的“云岭先锋”党建书架,以党建读物为载体,积极营造学习和读书氛围,破解主题教育中在职党员的工学矛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自学,不断加强理论武装。“有声图书馆”“云岭先锋”党建书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满足不同类别的党员尤其是社区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两新”组织党员的学习需求,推动主题教育纵深向各类党组织延伸、向党员全覆盖。

(红歌快闪)

组织一场红色文艺演出。依托在翠湖边春晓广场搭建的“华山百姓欢歌大舞台”,华山街道每月组织一场文艺演出,融入“快闪”等时尚元素,演出《军歌串烧》《祝福祖国》《吉祥中国年》等舞蹈,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红旗飘飘》等红歌,以文艺演出的形式,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操和热爱家乡的热情,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唱出激情,舞出干劲,用红色的革命主旋律,营造出健康向上、团结奋进的氛围,激励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高昂的斗志,凝心聚力、携手奋进。

(责任编辑:黄俊飞)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