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阑琴罢漫思家,小坐蒲团听落花。一曲潇湘云水过,见龙新水宝红茶。”当中国最美茶书作者王迎新讲述民国才女张充和在云南呈贡云龙庵坐在草编的蒲团上、依在汽油桶搭成的茶桌旁,悠然喝茶听琴看花,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动荡艰辛,人与岁月依旧静美。在场的书友茶友闻听此故事,不觉已有了醉意。
这是发生在2月8日下午南屏街昆明书城古籍书店“新华—一水间人文茶道”中秋与茶”主题沙龙”上的一幕场景,当天恰逢中秋前夕的白露节气,一水间王迎新人文茶道传习馆、昆明新华书店连锁有限公司五华分公司、樊登读书昆明授权点共同邀约书友茶友相会于此,问道、品茗、抒怀,共度一个清心雅志恬淡的时光。
王迎新首先梳理了历史上记载的云南茶的脉络,追溯到民国时期,昆明有经营茶叶的众多茶叶商号,集中在金马碧鸡坊附近,此外昆明历史上形成了三大名茶:太华茶、十里香、宝洪茶,以及过去昆明的待客之礼——昆明九道茶。现场来宾有幸喝到由王迎新人文茶道传习馆提供的“冷泡宝洪茶”,茶香缕缕,沁人心脾。
到了近代,中国文化大家与云南结下不解之缘,特别是抗战西南联大时期,众多学者避难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或在山间做学问,留下昆明街头当地老百姓喝茶的记录。王迎新追忆了一代才女张充和在昆明的故事,在场所有人感慨不已。在那个战火纷飞、生活贫瘠的年代,一代才女张充和在昆明呈贡云龙庵居住时,品茶、弹琴、唱曲、写字、作画,一样都不少。寄居于此的冰心探访张充和时,在云龙佛堂挥墨赋诗一首,成为千古佳话。诗云:“一杯闷酒尊前过,你低首无言只自推挫。你不甚醉颜酡,你嫌琉璃盏大,你从依我,你酒上心来较可。你现今烦恼犹闲可,你久后思量怎禁奈何。你与我成抛躲,咫尺间天样阔。”由此可见,茶酒诗话即使在战争年代也能从荒芜中生根发芽出来。据记载,当时张充和的工作是和朱自清、沈从文一起为教育部编教材。
提及昆明的茶馆,不得不提到一位儒雅博学的作家汪曾祺,在他的笔下,昆明的茶馆显得格外的活色添香。“正义路原先有一家很大的茶馆,楼上楼下,有几十张桌子。都是荸荠紫漆的八仙桌,很鲜亮。因为在热闹地区,坐客常满,人声嘈杂。所有的柱子上都贴着一张很醒目的字条:莫谈国事。这种大茶馆有时唱围鼓。围鼓即由演员或票友清唱……”王迎新娓娓道来,带着大家穿越到那个年代,那个时空,与汪曾祺先生一起泡茶馆,吃茶听戏,不亦乐乎!
故事听到高潮,不觉有些口干。人文茶道传习馆的茶人蕊红、永培,以人文茶道行茶手法为来宾奉上“老寿眉”福鼎白茶(2011)、“安茶”安徽黑茶(2011)、“惠风饮”云南临沧古树茶(2013年),这三款茶十分契合在入秋白露以及中秋品饮。对此王迎新进一步说明:其一,福鼎白茶和安茶的制作工艺中都和“白露”节气有关联;再者,秋入半,人会有疲劳感,也就是“秋乏”。气候干燥,容易出现各种“秋燥”症状,茶不失为防止秋燥对抗秋乏的上佳之选。恰逢白露节气,适饮半发酵茶和后发酵茶。而青茶介于绿茶(性凉)和红茶(性温)之间的一个品种,属不寒不热的温性茶类,也适合入秋后品饮,起到除燥、生津、润肺、清热等作用。
王迎新幼承家学,师从父亲王树文先生学茶,引领和倡导中国人文茶道,开创人文茶席,并创建一水间人文茶道传习馆,毕生致力于中国茶道美学、思想的研究和教学,她的主要作品有《图说正解云南普洱茶》《吃茶一水间》《人文茶席》《山水柏舟一席茶》等。现场有来宾提问,什么是人文茶道?对此王迎新的解读是:人文茶道籍由茶达成对生命本真的思考,对文化和美学的传续,对善的体悟和践行。茶人需要具有的品格:独立、谦逊、博闻、包容。
沙龙活动上,王迎新回顾人文茶道游学的精彩瞬间,让在场人感受到人文茶道游学的况味。十多年来,王迎新秉承“天地大美、人文化成”的理念,带领学生行走在中国的茶之道上,在国内敦煌、终南山、峨眉山、九华山、海南、苏州园林,以及国外韩国首尔、釜山等地,将茶与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相结合,呈现出不同况味的茶席,融古炼今,让当下人再次领略山水之间茶席风华,再现当代国人茶饮的人文风骨与。文化镜像。
在场的书友茶友一边聆听讲座,一边品味佳茗,不知不觉,
活动接近尾声。两个小时悄悄流逝,现场无一人退场,来宾们善始善终,收获满满,最后与王迎新合影留念。(马琛)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