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丽江市专场举行。会上,中共丽江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何玉兰全面介绍了丽江70年来,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新变化、新成就。
(中共丽江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何玉兰)
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全面改革开放
70年来,丽江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发展繁荣的巨大跨越。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0.8亿元,与1952年相比增长2761.2倍,年均增长6.9%;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2.9亿元,增长2319倍。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77.9:5.1:17调整为15:39.3:45.7。农业从温饱不足到衣食无忧,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华坪县中心镇红河谷庄园)
工业从一穷二白向新型工业快速发展迈进,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0.02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63.63亿元,增长2765.5倍,年均增长10.84%。金沙江中游“一库六级”电站相继建成,每年可发电近700亿度,是我国“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以清洁载能产业为代表的一批工业园区相继建成,数字产业园区和数字小镇建设顺利推进,开通全省首个5G试验基站。以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了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五网”建设掀开跨越发展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丽江,长期“孤悬江外”、与世隔绝。但从1951年第一条公路诞生至今,丽江全市公路里程已达8488公里,大丽高速建成通车,5条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县县通高速”即将实现。铁路从“路无寸铁”迈入动车时代,已建成大丽、仁丽铁路,每天开行动车10对,丽香铁路2020年底前将全部建成通车。与此同时,丽江也是省内航空运输第二个“一市两场”的地级市,通航城市达74个,航线200余条。
(动车驶出丽江站 徐章位摄)
此外,金沙江中游航运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立体综合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能源网络贯通城市和农村。并建成了永胜羊坪水库、华坪雾坪水库、宁蒗木底箐水库等一批重要水利工程,兴水惠民取得显著成就。基础设施的沧桑巨变,为丽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告别“票证时代”迎接“全面小康”
70年来,丽江不断增投入、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如今,丽江各族人民的生活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了‘温饱阶段’、正在走向‘全面小康’。”何玉兰说到。
据统计,2018年,丽江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0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85元,与1952年相比分别增长567.2倍、1038.5倍。2014年至2018年累计脱贫3.2万户12.9万人,92个贫困村出列,1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18.86%下降到2018年底的5.01%。
此外,全市教育支出从1950年的3.1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7亿元,并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以养老、医疗、低保、住房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78年的61.25岁提高到2018年的73.89岁。
旅游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支柱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丽江冲破“以粮为纲”“无工不富”的思想束缚,解放思想,乘势而上,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坚持不懈打基础、提质量,抓整治、强管理,促转型、增效益,逐步把旅游打造成了丽江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丽江拥有三项世界遗产,有旅游景区景点104个,星级酒店154家,并先后获得“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等诸多殊荣。与此同时,丽江坚持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彰显地域文化,实现了旅游和文化相得益彰,融合发展。
(夜古城 王斟云摄)
2018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643万人次,实现收入998亿元,分别增长14%、21%;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618万人次,实现收入528亿元,分别增长16%、6.8%。未来3至5年内,来丽游客预计将增加到每年1亿人次左右。
同时,在旅游的助推下,丽江文化产业借船出海,实现快速发展,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9.3亿元,增长7.3%,增幅连续11年名列全省第一。丽江保护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经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丽江模式”,并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
(位于玉龙县拉市海边的花花色玫瑰庄园)
下一步,丽江将着力建设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丽川经济走廊、空中经济走廊和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着力打造双创高地、人才洼地、财富宝地、康养福地和旅游胜地,努力把丽江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全力打造丽江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尹晓)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