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缨花开哟红艳艳,白彝生活哟红似火……”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白水镇小直邑村,居住着一个爱美的民族,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每年农忙一过,全村彝族群众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在村文化广场载歌载舞,少女们头上那一朵朵象征幸福美好的火红火红的马缨花,成了一道美丽动人的风景线。
谁也不曾想到,一九四九年前全是用石头垒砌木头支撑的简易茅草房的小直邑村,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成了土木、砖木、砖混房屋,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省委、州委及上海徐汇区的帮扶下,该村经济、文化飞速发展:2016年实现贫困村脱贫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196户855人中脱贫181户793人,贫困发生率为1.80%,2018年12月顺利接受贫困县退出省级第三方评估检查,彻底摆脱贫困迈进了小康生活。
近年来,泸西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总体要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以过硬的作风、精准的思路、有力的举措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下足“绣花功夫”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
基层组织强起来
“学会使用党建APP,学习强起来,思想活起来,致富的路子才能宽起来。”采访直邑村时,直邑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王树光一边教一名老党员使用党建APP,一边强调党员学习对党建扶贫双推进工作的重要性。直邑村努力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坚持以学促干,用脱贫攻坚战成效来检验学习教育成果。
“一个羊子过河,十个羊子就过河了。”王树光上党课时引用彝族谚语告诉全体党员:再难的事情,只要党员干部当好了“领头羊”,群众就会跟着干。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力,直邑村把党建促脱贫作为重点工作,以党建带脱贫、以脱贫促党建,实现党建与扶贫“双推进”。
泸西县全面落实“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要求,建立了1名县级领导、1个县属部门、1名党政领导、1个下乡工作组、1名第一书记共同“挂包联”1个村委会的“5+1”工作责任制,推行“网格化”管理,把直邑村划分为7个小组5个片区、41个小网格,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基层战斗堡垒更加坚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执行力和落实力不断提高,农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农业产业兴起来
从一片片烤烟、核桃、冬桃、苹果、高原梨、蔬菜,生猪、黑山羊、中蜂养殖基地,到充满生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青山绿水的小直邑村,正用色彩斑斓的乡村产业和农民越来越鼓的钱包,开启“三农”发展的崭新局面。
直邑村借鉴泸西县“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全覆盖模式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合作经济,整合上海徐汇区帮扶资金,依托云南牛牛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白水镇直邑村卡邑咪蝶养殖合作社,按照“村党总支+农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统一管理、统一购买、统一技术,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和中蜂养殖,切实解决贫困户养殖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的难题。实施牧草饲料种植项目,建设牧草饲料收贮站,有效带动项目区贫困群众通过种植牧草饲料、加工饲料、务工等增加经济收入,早日实现脱贫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以前不会谋发展,单种点包谷勉强度日,现在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我打工学习技术再发展种养殖,比起以前只种苞谷收入提高了很多倍。”建档立卡贫困户彭强种了几十年的包谷,现在搭上培育高原特色农业的快车实现致富梦,住上了宽敞漂亮的钢混结构的小洋房。“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的方式拓宽了农民致富的渠道,使贫困户成为“双薪农民”,让农民有尊严地获得收入,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广。
人居环境美起来
小直邑村民小组综合活动室掩映在一片五彩缤纷的花海中,“中国梦”三个大字从碧湖畔氤氲的绿荫里凸显出来,“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村庄美了,村民的生活习惯改变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欢欣愉悦的笑容。
年长的村民不会忘记,以前“出门靠走、人背马驮、喝牛蹄印水、蝇蚊肆虐”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最让朱建东难忘的是,县委书记第一次走访他家的时候,他们家院心里猪屎马粪,污水横流,脚都插不进去。堂屋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一张陈旧的供桌上落满灰尘,厨房里锅碗瓢盆乱放,蒙上厚厚的一层油污,苍蝇肆虐,蚊虫叮咬。
县委书记嘱咐帮扶干部和村干部要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入手,教育引导他们脱贫致富要先从革除陋习开始,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转变落后的思想意识,先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貌,才能树立勤劳致富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如今,打扫卫生成了朱建东家每早起床的第一道功课,“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是他家田园般生活的真实写照。
直邑村委会党总支注重发挥党组织的“火车头”作用,在舆论引导、思想引领和典型引领上下功夫。把党建阵地建到村组,新建4个村组活动室,组织开展“四洁六净”专项行动,通过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小手牵大手”“结对大扫除”等方式,发动群众美化村庄环境,收拾打扫家庭和搞好个人卫生,营造整洁干净、文明和谐、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
为了让全村群众共享脱贫攻坚成果,小直邑村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的同时,整合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水利扶贫、农村环境卫生连片整治、文化惠民、上海结对帮扶等项目对整个村庄的村容村貌进行了改造,以“白彝风情、生态直邑”为目标,建设了停车场和群众文化活动小广场,实施了亮化、净化、硬化、美化、文化等各项工程,有力改善了农村人居条件。如今的小直邑,美丽宜居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俨然一个现代文化气息与民族特色完美融合的秀美乡村。
民心暖起来
“小直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党和国家的关心、各级干部群众共同的努力,才让我们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变成了现实。”王树光说。
泸西脱贫攻坚工作的扎实推进,既攻克了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又推动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使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情感融入法”是泸西县典型的扶贫经验,广大干部真正沉下身子,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自觉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生力军。从教育群众讲文明讲卫生等细微之处入手,与群众同吃同劳动,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在真情帮扶中凝聚起干群联动、共促脱贫的攻坚合力。
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也是脱贫攻坚的主体。有力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整合社会帮扶力量,尤其是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上海徐汇区整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合力帮扶,小直邑村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明显改变,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转变,思想观念从“等靠要”到自我发展的转变,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党的感恩之心更加强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行动更加自觉。
2013年,朱建东因其中风丧失劳动能力,儿子、儿媳又缺乏技术,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6口挤住在窄小破旧的土木房屋里,思想封闭消极。五年间,朱建东家在各种政策的扶持下,参加技术培训发展种植养殖,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喝上了自来水,安上太阳能,家庭卫生整洁有序,个人精神饱满,日子过得如同芝麻开花。
“‘等靠要’的思想要不得,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党和国家好政策的帮助下,我们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好。”朱建东的儿子朱金华说。
盛夏的小直邑村,红妆绿野,生机盎然,一湾湖水推到面前,微风习习,夹杂着马缨花的香味,蜜蜂上下飞舞,似跳动的音符,唱响一曲脱贫攻坚的赞歌。(王建平 蒋惠云)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