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西双版纳州专场举行。70年来,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结束了千百年来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从封建领主社会甚至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傣乡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成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践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典范。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刀文)
如今的西双版纳,日益成为世人眼中民族团结、生态优良、边疆安宁、风情浓郁的代名词。“幸福在哪里,西双版纳告诉你。”发布会上,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刀文如是说。
经济、社会齐发展 傣乡人民笑颜开
70年来,西双版纳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总量从1949年的1394万元跃升至2018年的417.8亿元;人均GDP从148元攀升至35286元;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
2018年,西双版纳州接待国内外游客4043.4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671.1亿元,解放前的人迹罕至之地变为今天的全国旅游胜地;橡胶种植面积453万亩、干胶产量30.2万吨,已成为全国橡胶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州市;茶叶面积131万亩、干毛茶产量5万吨,西双版纳普洱茶“名重于天下”的盛誉更隆,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不仅如此,西双版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3年的434元增加到2018年的2932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42元增加到13079元,居全省16个州市第3位、8个民族自治州第1位,恩格尔系数35.4%,生活水平已是天壤之别。
同时,自2014年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西双版纳州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4%,累计6.7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85个贫困村出列,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直过民族”基诺族实现整族脱贫,退出进度走在了全省前列。
“水陆空”打通“大动脉” 末梢变身前沿
据介绍,西双版纳固定资产投资由1949年的0.4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79.4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40.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7%。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讯、通航的条件极大改善。仅交通为例,公路通车里程8927公里,比1949年增长了49倍,实现了高速公路通省城、高等级公路通县城和口岸、油路通乡镇、行政村道路全硬化,“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情况已不复存在。
目前,经西双版纳出境的昆明至曼谷国际公路已全线贯通,可经老挝至泰国,并连接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玉磨铁路和中老铁路预计2021年底建成通车,并与建设中的中泰铁路相连;西双版纳机场已成为省内航线最多的州市机场,勐腊支线机场和勐海通用机场建设也在加快推进;澜沧江•湄公河航道可常年营运300吨的货轮。西双版纳正由全国开放末梢变身开放前沿。“可以想见,从这里出发,东南亚已不再遥远,世界也不再遥远。”刀文说到。
谈到沿边开发开放,刀文表示,西双版纳始终把沿边开发开放作为新时代发展的活力源泉,坚持向开放要活力、以开放促发展,全力推进面向东南亚的重要枢纽建设。通过设立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以加快“两区”改革发展为突破口,加快与周边国家、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西双版纳成为云南省16个州市中唯一能通过水陆空立体交通直达5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民族自治州。
此外,西双版纳还构建了与周边国家边境地区的合作交流平台、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及跨境医疗卫生合作,并打造了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节庆活动平台。2018年,全州进出口贸易总额27亿美元,年均增长22%。
“生态+文化” 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双版纳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基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确立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发展思路。
据悉,西双版纳各族人民世代秉承“有林就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传统生态观,弘扬富有西双版纳特色的雨林、普洱茶、傣医药等文化,充分彰显“热、傣、水、边”地域特色,打造出了一批富有东南亚风格和傣乡风情的高端旅居综合体。2017年,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荣获“中国2018美丽山水城市”称号。
同时,西双版纳还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培育壮大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加工制造、健康养生、信息及现代服务、清洁能源六大生态经济产业,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新动能。(尹晓)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