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篇章成就展访谈宣传活动聚焦昭通,如今的昭通,无论从城市到农村、从高原特色产业兴起到重大基础设施改善,还是从干部作风转变到群众精神面貌提升,都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搬出幸福新生活
众所周知,昭通最典型的就是大山大水大峡谷,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一方水土承载不了一方人”是昭通市情最真实的写照。“我们很大一部分贫困群众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冷凉地区,居住极其分散、偏远,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建设成本高,生态敏感脆弱,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这些地方的群众唯有搬迁才有脱贫出路。”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表示,要实施易地搬迁,又面临着思想统一难、资金筹措难、组织实施难、配套支撑难“四难”问题。
(镇雄县鱼洞乡青杠村旧貌)
为此,昭通下大决心把易地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最硬骨头的“铁齿铜牙”,作为推动山区贫困群众从根本上实现跨越进步以及昭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最大机遇,坚决把那些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山区、生态脆弱地区群众搬出大山,实现既挪“穷窝”更断“穷根”,努力实现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
(镇雄县鱼洞乡青杠村新貌)
搬哪里?怎么搬?杨亚林在访谈时介绍,“八个字,进城、入镇、进厂、上楼。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划,着力探索中心城区安置、县城安置、保障房安置、中心集镇安置四种模式,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28个,安置5.24万户23.06万人,相当于新建5个中等县城。目前,28个安置区整体完工的有16个,其余12个正在加快推进,可在今年8月底封顶断水、9月底竣工、11月底23.06万群众可全部搬入新居。
(公路建设)
为落实“搬得出、稳得住、能持续发展、群众较满意”的目标,昭通市坚持卡户与随迁户同步、住房建设与各类综合配套同步、人员安置与产业就业支撑同步、硬件建设与建立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同步。在2019年春节前夕,经过9个月奋战的绥江县兆佳坝安置区,圆满完成33栋1865套住房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任务,1865户7144名贫困群众从大山深处欢天喜地搬入县城新居。69岁的杨顺高老人高兴地说,“我做梦都没想到,能够搬到这么好的地方,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种出致富金苹果
苹果不仅是大自然赋予昭通的最大恩赐,也是昭通人民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更是昭通重新擦亮历史品牌,结合实际打造“绿色食品牌”的不二选择。
杨亚林谈到,昭通发展苹果产业,绝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多栽几棵、多种几亩的低层次重复,而是用现代的理念、机制和模式,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把“第一车间”理念贯穿到选种育苗、规范种植、田间管理、采收分拣等每一个环节。同时,通过企业或合作社依法有偿流转土地,集中流转、集中整理,坚持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把土地整合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严格标准、严格规范、严格管理,走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路子。
在苹果之城打造上,昭通立足于“一城三区、若干小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整体布局,坚持“深度融合、特色彰显,无所谓城、无所谓乡”的发展理念,在努力推进昭阳主城区“中心开花”、靖安和鲁甸卯家湾“两翼齐飞”的同时,在主城区及周边因地制宜布局一批苹果小镇、苹果庄园和田园综合体,在主城区外围突出打造一批苹果产业示范园、示范乡镇和示范村,让苹果的内涵、元素和特征深深嵌入到城市血脉中,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一座百万亩果园与百万人口高度融合的苹果之城,努力彰显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半城苹果满城香的美景。
截至目前,中心城区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文体产业新区、乌蒙水乡片区、千顷池湿地公园等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已成为展示昭通良好形象的“城市客厅”;靖安、卯家湾两个片区按照“山水宜居新城”的特色定位,结合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和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与昭阳城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既协调发展又各有特色的格局。同时,更加注重城市立法管理,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中心城市不仅市政基础变好了、环境卫生变干净了,市民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陈一诺)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