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马鞍山村民李道生脱贫致富的故事

时间:2019-08-01来源 : 中国网六安作者 : 张恒纺

李道生,1947年生,霍邱县冯井镇马鞍山村人,他和老伴2人共同生活。李道生患有双肾积水,老伴患有疝气、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由于他们双双疾病缠身,家庭经济困难,2014年通过个人申请,村民评议,被纳入贫困户。通过帮扶干部的帮助和他自身努力,李道生户于2016年光荣脱贫。

说句心里话,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党的好干部,要不然我们老两口都不知能不能活到今天。这是他在接受采访时,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自2011年生病以来,他先后在安徽省立医院、六安市人民医院、霍邱县医院等治疗,老伴也一直吃药维持生命,两个人因病,把他们家多年来积攒的养老钱都花光了,还欠亲戚朋友不少钱。他当时真是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老伴也整日长吁短叹,以泪洗面,没想到老了老了还受贫穷和疾病的折磨。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脱贫攻坚伟大号召,马鞍山村也下派了市数管局、市残联驻村干部。刚开始驻村干部和包保干部定期到他家走访,李道生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对村干部爱答不理的,心想他们也只是走走过场,并不能给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随着频繁的接触、沟通的深入,他慢慢发现市驻村干部和包保干部不走了,驻村了,整天和我们打成一片,真是替俺们老百姓着想,一心一意想让俺们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李道生活下去的希望又一次被点燃了。

通过帮扶干部们多次上门不厌其烦的宣讲,李道生了解了扶贫攻坚“十大工程”,特别是和贫困户密切相关的健康扶贫“315”、“180”和“210”政策、产业扶贫政策、金融扶贫政策等等。自从他们老两口开始享受健康扶贫政策以来,治病的力度加大,经费开支问题基本上由国家报销,一站式结算,每年花费的医药费比以前减少90%以上,家庭经济负担大大减轻。由于长期治疗,医生上门免费检查预防,不愁用药,身体也渐渐好转。

随着身体的好转,在市驻村干部和包保干部的鼓励下,李道生又重新拾起荒废好几年的土地,自己开着小手扶拖拉机自耕自种。特别是近年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水渠疏通加固、大塘清淤、数量倍增,水利设施畅通,做到旱涝有保障。他种7亩多田,每年都能收1万多斤稻子,帮扶干部还帮助申报农补,一年下来,去掉成本,净赚7000-9000元。虽然比较辛苦,但通过自身劳动能赚到钱和吃到新鲜的大米,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通过驻村干部和包保干部的宣讲和指导,李道生了解到,脱贫的关键是发展产业,而发展产业,国家还给予政策激励,发补贴,这个政策真是好。于是,他说服老伴把原来快坍塌的鸡圈又修缮好,搞鸡鸭养殖,喂自家地里产的稻子、玉米和蔬菜,每年鸡鸭都养的挺好的,一年基本能出栏300-400只鸡鸭,除了能过得政策规定的补贴外(2018年是补贴5000元),卖鸡鸭的纯收入也能达到1万多元,着实增加了收入,极大的改善了生活,巩固了脱贫成果。

李道生曾担任过村蓄禽防疫员,也干过赤脚医生,时常看见他常年挂在卧室拐角处、原来随时外出行医的旧背包,只因为前些年,自身有病,长期没有再行医了。偶然的一次,驻村干部上门走访看见那个旧背包,就问它的来历。在听老李讲完之后,驻村干部鼓励他不要放弃自己的老本行,不要丢弃自己的梦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牲畜,同时,还可以创点收入,你何乐而不为呢?老李想到,如果不是党的好政策,不是你们帮扶好干部,我哪有今天的日子?我要在有生之年,做些有益的事。于是老李又重新干起了老本行。环境变了、时代变了,技术也要提高。驻村干部从农家书屋中找出有关农村日常病的防治、家禽预防与治疗等书给他充电。不仅如此,他还利用电视、网络进行学习,不断提高医疗技能。日常看病,只要群众有需求,他任凭风吹雨打、酷暑严冬,随叫随到。农闲暇时间,他走村入户,治疗一些常见病。特别是近些年,村里,种养加产业发展,畜禽养殖翻番,预防治疗的任务更重了,他常常忙得不可开交,每天过的十分充实。在带给他人健康和快乐的同时,行医每年也能创收3000-5000元。

伴随着农村实施环境综合整治,老李和老伴也自觉把屋里屋外打扫一新,整理摆放整齐,养殖鸡鸭的废物也合理处置。他还主动写申请,要求参加村环境整治工作,为全村环境变整洁干净发挥自己的余力。由于他干活认真卖力,不怕苦不怕累,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给他安排了公益岗位,负责道路维护和垃圾清运。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不仅仅是因为每月能有400元左右的收入,还是觉得自己都70岁的人,还能为全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提供美好的外在环境而感到自豪。与此同时,正是他认真负责有担当,群众威性高,他还被群众推选为村民组组长,承担更重的任务,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

当问及老李,脱贫攻坚的这几年感受时,他感动不已,感慨万千。他说,我早已稳定脱贫了,每年人均有一万多元纯收入,原来治病欠的钱也早都还清了,我们老两口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我深深感到,扶贫必须先扶志和智。想当年,我曾一厥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是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帮我立志、树信心、下决心,帮我指路子、拾技术、谋发展。要发展,必须要有文化知识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现在党的政策好,只要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拥有一技之长,不断探索创新,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我相信,只要我们贫困户自己不掉队,一定都能够如期实现稳定脱贫,我们村也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张恒纺)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631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