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午,“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云南篇章成就展访谈宣传活动聚焦红河州,中共红河州委书记姚国华就红河州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
生态文明建设 让美丽红河焕然一新
红河州地形立体、水系纵横、生物多样,是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也是滇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红河州立足实际做好规划引领,科学合理规划出“一区一带一屏一廊一核多点”布局,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
“按照省委对红河州发展提出的‘绿色生态靓州’要求,红河州坚持保护优先、发展优化、治污有效,积极推动红河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增添红河光彩。”姚国华表示,保护优先就是要守住生态底线,特别要守好生态红线。“红河州有着良好的生态底色,拥有大围山和黄连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也有生态脆弱的地方,特别是由于红河处在中越边境上,还要守护好边境生态安全、生态屏障。因此,红河州把保护优先放在第一位。”
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又与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姚国华说,抓好发展优化,就是布局要优化、结构要优化、资源利用要优化。还有服务保障优化,加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开展,从战略和规划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几年红河下功夫做了一件事,就是在每一个县城规划区范围内建设一个城市森林公园或湿地公园。目前,全州已建成15个森林(湿地)公园,面积近8万亩。老百姓通过生态的优化,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个项目是老百姓点赞最多的一个生态产品。”姚国华说到。
此外,污染防治攻坚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中央要求和省里的部署,红河州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并取得了很大成效。据姚国华介绍,近年来,个旧市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既拆除了58座小冶炼厂,又关停了一些重污染企业;异龙湖保护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蓄水量原来不足5000万方,现在已达9000万方-1亿方,国控点和全湖平均水质从2018年11月份以来连续8个月达Ⅴ类,甩掉了劣Ⅴ类的帽子;滇南中心城市2018年的大气空气质量优良率、优良天数达98%以上;围绕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加大通道面山绿化力度......这些成绩充分体现红河州的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力度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好。
如今,污染退、湖水清、土地净、空气洁,美丽红河正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民族团结进步 成永恒的工作主题
红河州世居着哈尼、彝、汉、苗、傣、壮、瑶、回、拉祜、布依、布朗(莽人)等1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61%,是全国唯一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红河是云南南部边境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我们永恒的工作主题。”姚国华表示,红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创建是州委的“一把手”工程,是全州各县市、各单位的“一把手”工程。
据悉,在创建工作中,红河州通过大力推广使用普通话,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民族团结进步的政策、知识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党政军主要领导以及部分宗教界代表人士带头参与植树活动,开建民族团结林、民族团结主题公园等各类活动的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红河的生动实践。同时,红河地处边境一线,各民族同心协力守边固防,守好每一寸国土,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最具体的行动。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还要特别注重‘进步’二字。经济发展要进步、政治建设要进步、社会建设要进步、生态文明要进步,包括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都要进步。”姚国华说,随着“五位一体”的统筹推进,红河州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今年实现全州整体性脱贫,这将是红河州各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天翻地覆的变化;60多年来,红河州从建州之初的全州人均预期寿命36岁,到现在全州人均预期寿命已接近75岁,充分体现了新中国特别是新时代人民健康水平包括各民族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根本性进步……这些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政治优势和体制优势。”
“红河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既是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更是全州各族人民的民生福祉,各族人民将成为真真切切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姚国华说到。(尹晓)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