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西盟阿佤山:用民族精神擎起新时代

时间:2019-07-02来源 : 中国网七彩云南作者 : 林洋西

改革开放以来,普洱市西盟县凭借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如今的阿佤人民紧跟新时代的步伐,不仅改变了原来刀耕火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穷生活,还走上了现代文明的康庄大道,成为了我国展示佤族文化的一道窗口。

2014年以来,西盟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机遇,坚持把产业扶贫工作作为群众稳定脱贫的主要支撑和根本措施,加大产业建设力度,着力构建起以橡胶、甘蔗、茶叶、畜牧(云岭牛和中蜂)、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以咖啡、西盟米荞、冬季农业为特色产业的“五+X”产业扶贫格局。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西盟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核心,以“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为载体,创新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机制,将扶贫对象转化为扶贫力量,走出一条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有效融合和贫困群众精神与物质“双脱贫”“双摘帽”的新路子,通过多措并举形式,全力推动了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续写了阿佤山的又一页辉煌。

引领绿色发展 带动富民产业

近年来,西盟县依托产地资源优、产业基础广、文化底蕴深、技术支撑强和生态环境优越等优势,积极把产业扶贫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紧密结合,充分挖掘“生态环境优越、养蜂基础广泛、蜜源植物繁多、四季鲜花盛开”的优势,积极发展不争资源、不争土地、不争劳力并且投资省、见效快、适合山区精准脱贫的蜜蜂产业。2018年初,在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的帮助下,引入云南丁氏蜂业工贸有限公司(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托管式生产、孵化式培训、精品式打造”的思路,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

位于西盟县勐梭镇的班母村十四组,是一个典型的拉祜族“直过区”深度贫困村寨,同时也是因贫困面最大而大范围享受低保的村寨,更是全省唯一一个全建制建档立卡户村寨。由于班母十四组地处水源保护地,西盟县因地制宜,引进了丁氏蜂蜜,并通过合作社“牵线搭桥”,让贫困户与班母村十四组养蜂场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将有劳动力但无法通过自身发展实现脱贫的贫困户纳入“扶贫车间”进行管理,成为“车间工人”。养蜂场根据用工需要,为贫困户安排工作岗位,解决了10户贫困户固定就业问题和30余户临时务工问题。目前,全县合作养殖中蜂4万群,覆盖建档立卡户5118户1.55万人,2018年兑现产业扶贫收益金1180万元,实现户均增收2300元以上。

“以前我们村很穷,什么都不会做,后来政府开始帮助我们,让我们学技术、学养殖,现在村里很多人都勤劳起来,希望通过我们的双手能让自己脱贫,让家乡更好。”班母十四组的宣传委员二妹说到。

据悉,西盟县先后整合2.54亿元财政涉农资金投入产业扶贫,实施到户项目143个,实现每个农户有1个以上产业项目扶持。西盟县作为全省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县,有5种农产品获得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肉牛获得“云南名牌农产品”称号,“彩蜜坊”牌山林百花蜜荣获2018年第十四届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奖。 

坚守传统技艺 振兴民族文化

纯朴、勤劳、勇敢和热情好客是佤族同胞带给我们最为直观的感受,他们能歌善舞,素有“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佤族人民为了部族生存和发展需要,始终把农业视为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围绕着农耕生活,由此也衍生出打铁、织锦、编制、剪纸等手工业种类。

“我退休之前是一名教师,年轻时候就非常热爱佤族的织锦工艺。现在,年轻人很少会制作这些传统工艺,这么好的手艺可不能丢。”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宪兰表示,为把传统民族手工艺传承发展下去,她常常组织村里妇女进行学习,把在外学习到新理念进行传授,通过她的指导,改良后的织锦布艺图案清晰且美观大方,保留佤族民间传统风格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多元艺术,大大增加了市场销路。“我们白天干活,晚上就到李宪兰这里来学习,通过她指导后技术提高了,卖出去的也更多了,生活真的是越来越幸福了。”村民娜混说。

此外,让贫困地区的好风景变成贫困群众的好风景,是广大群众的心愿,也是扶贫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近年来,西盟县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倾力打造,佤族原生态歌舞剧《佤部落》成为全国首个登上中国最高艺术殿堂的县级民族文化工作队,并在全国11个大中城市进行巡演。大型民族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入选省级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文艺创作文化活动项目。

与此同时,西盟县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自驾游等旅游新业态,仅2018年就吸引了120多万游客,带动县内农产品消费、旅游产品消费2000余万元,481人到县外从事民族歌舞表演工作,其中150人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带动528人脱贫,一个全新的健康生活旅游目的地正在形成,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之一。

聚心群众共脱贫 自治同奔小康路

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是西盟县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于2018年4月落地实施的一项新举措。组建队伍,村民小组从党员、致富能手、复转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等具有较高威望、政治素质较好、热心为群众服务、群众公认的人员选举,并在委员会中选举产生1名主任(一般由村民小组长或党支部书记兼任),组成脱贫工作委员会,并制定了“123456”工作运行机制。

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十四驻村第一书记王波表示,通过成立脱贫工作委员会、建立“扶贫车间”、开展党员“一带一”帮扶工作,在结合班母村十四组实际,在产业发展、技能培训、人才队伍、群众管理等方面着手,做到每户有1名劳动力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从而提高群众自我脱贫的能力。

“我们通过加大从农村致富能手、乡土人才、返乡毕业生等思想较为先进的村民中发展培养党员力度,通过在思想教育和产业扶持上双管齐下,做好‘双培养’工作,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王波介绍,除以上措施外,西盟县还紧紧围绕总体部署安排,形成了“1+N”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涉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志智双扶、基础提升、兜底扶贫等,打好脱贫攻坚政策“组合拳”。

据了解,2019年2月12日至16日,西盟县顺利接受了贫困县退出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考核评估期间做到了零举证和没有出现拟似“漏评、错退”的情况,有望实现脱贫摘帽,兑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庄严承诺。

金色阳光的悠长,袅袅炊烟的干爽,干净整洁的街道,浓郁的佤山风情,如今的西盟,一座不需要华丽装饰就已然独特的城池,佤山儿女共书写着新时代奋斗者的答卷。(林洋西)

(责任编辑:黄俊飞)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924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