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搭台,让旅游唱戏”,在文旅融合成为时代大趋势的背景下,一幅以文化为墨,旅游为笔的全域旅游画卷正在云南红河大地上渐次舒展。
(红河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铓鼓舞》)
近年来,红河州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区域内民族民间文化的摸底调查、发掘整理、实施保护等工作,使红河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非遗+旅游”打造有深度的美景
让非遗带动旅游,不仅是红河旅游的一大亮点,更是保护民族文化的源头根脉、守望精神家园的健硕未来、展示文化遗产的魅力神奇、传承民族风情的浪漫精彩。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菜腔)
据悉,为了用活非遗文化,红河州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展示平台,积极组织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参加“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每两年举办一次红河州“白鹇奖”文艺汇演和红河文化艺术节,打造红河文化品牌。
“通过活动打造了一批具有浓郁红河特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内容的民族民间艺术精品。同时,利用哈尼族矻扎扎节、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孔子文化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和活动,组织开展各类文艺及体育竞技、展示活动,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艳梅表示。
(哈尼梯田)
《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乐作舞》《阿细跳月》《长街宴》《苗族花山节》……红河州利用这些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非遗项目同当地民族旅游相融合,打造了绿春县“十月年·哈尼长街古宴活动”、哈尼梯田实景演出“云上撒玛坝·纯情哈尼人”、红河县及元阳县“开秧门”等民俗活动,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使大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以动态传承和保护。通过提高传承实践水平,为旅游业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
据统计,截止2019年4月,全州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44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65项,州级184项,县级881项;共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592人(健在人数),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人,省级67人,州级334人,县级1174人。
“文化+旅游”开启旅游新方向
红河州历史悠久,拥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三千四百年”就是红河州响当当的七张文化旅游名片: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
(建水朱家花园)
以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以全国第二大孔庙建水文庙为代表的文化遗址遗物众多,以滇越铁路和个(旧)碧(色寨)石(屏)为代表的近代文明,以大锡,红烟、红米、红果等“九红”系列产品为代表的工农业文化,以哈尼族、彝族为代表的浓郁少数民族风情等,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
(广场式阿细跳月 陈保舜摄)
文化和旅游如何深度融合,如何在融合中和合共生、守正出新,产生叠加放大的倍增效应,一直是红河州探索的重点。
据了解,在红河州文化和旅游融合起步的2019年,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工作将坚持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重点产品和重大活动”,积极开展系列文化旅游主题宣传营销活动,做好哈尼族“长街宴”、彝族“火把节”、“阿细跳月节”、建水“孔子文化节”、蒙自“过桥米线节”等传统民族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的宣传营销,以及《诺玛阿美》《哈尼古歌》等大型歌舞展演等,着眼提供优秀文化与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制约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出文化旅游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长街宴)
张艳梅介绍,“下一步,红河州文旅融合的工作将从推进理念融合、推进产业融合、推进项目融合、推进市场管理融合等方面开展,全面贯彻“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找准文化和旅游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旅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
文旅融合带来的丰富体验,在游客们的红河之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红河,也正在朝着“旅游新方向”不断迈进。(陈一诺 陈柄润)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