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县位于文山州东南部,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72个村(社区)、1772个村小组,总人口26.3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6.6%,山区面积占99.9%,人均耕地面积0.78亩,是典型的石漠化山区,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卫专家称之为“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属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上世纪90年代初,西畴县人民群众在苦求温饱的探索实践中,曾孕育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历史上,西畴县一些地方混乱与贫穷相互交织,刑事发案率一段时期高达11.7‰,社会治安曾被省里亮过“黄牌”。2007年以来,西畴县公安机关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领导下,以“西畴精神”为引领,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流动加剧的大背景下,创造了“矛盾不上交、千村不发案”的“西畴新现象”,成为了“枫桥经验”在文山边疆民族地区传承实践的成功典范。全县1772个村组中,有1583个村连续10年矛盾不出村,645个村连续10年不发案,1472个村2017年实现“零发案”。西畴县三次被评为云南省“先进平安县”,连续14年被评为“云南省无毒县”,连续13年被评为文山州“先进平安县”。
近年来,西畴县公安机关立足区位特点和县情实际,准确把握维稳动向和治安形势,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创新做实“五大工程”,即“围绕一个中心(即以人民为中心),树立两个理念(即防为主、防为上),整合三支力量(即社区警务力量,农村群防群治力量,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调解员、老年协会等社会“五老”力量),创新四诊疗法(即坐班门诊、进村出诊、集体会诊、上门复诊),推行五级联防(即群众—治安联防队—村民小组—村委会—派出所),闯出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基层社会治理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只有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构建“党委领导、公安主导、部门齐抓、群众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改变公安机关“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总结历史上一段时期社会治安由乱到治的基础上,西畴县提出了“近期发展靠稳定,长期稳定靠发展”的工作思路,统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建立完善“联动整合、条块协同”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整合力量资源,层层压实责任,形成治理合力。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宣传发动、化解矛盾的战斗堡垒作用,选派9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各乡(镇)挂任党委副书记,主抓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配备72名综治专干,负责村(社区)综治维稳工作,履行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收集员、便民服务代办员、政策发挥宣传员职责,与村(社区)副职同等待遇,切实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当前,“党员户挂党旗,群众户挂国旗,家家户户红旗飘”在西畴县广大农村随处可见。
传承平安文化 培育“以守法为荣、以犯罪为耻”的社会共识
1955年毛泽东主席在《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材料上的批示,不但在当时指导了农村合作社的整顿,也使西畴县东升合作社名扬全国,如今60多年过去了,这段批语仍然在许多村寨的村口矗立着,西畴县很多干部职工甚至普通群众对毛主席的这一段批语耳熟能详。这个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全国性社会治理样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平安文化,成为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无形力量,同时也是重要的柔性治理手段。
在平安文化的熏陶和相关部门的引导下,西畴县许多村寨逐渐形成“以违法犯罪为耻,以无一人犯罪、无一人进过监狱、无一人吸毒为荣”的社会共识,广大人民群众明辨是非、强调自律、坚守道德底线的操守蔚然成风,主动参与治安巡逻防范已在民间形成共识,为平安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原东升合作社所在兴街镇戈木村委会已连续10余年零发案,蚌谷乡大寨村至今仍保持着近30年来无一人进监狱的纪录。
警力有限 民力无穷 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是关键
群众路线是公安机关的基本路线,在当前警力矛盾紧张的情况下,只有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不断激发群众自治活力,进一步深厚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基础,才能使公安工作获得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在引导村民自治方面,全县各派出所通过提前介入《村规民约》的制定,将化解矛盾纠纷、参与巡逻防控、提供举报线索等纳入《村规民约》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群众认可度高、有一定约束力的作用,从道德层面规范农村群众行为举止,调动广大农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和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在兴街镇拉孩村委会,由社会捐赠、村民委集体经济、政府支持等共同在村民委开设了有群众日常必须生活品的“幸福超市”,兴街派出所协调村委会将参与群防群治、矛盾化解等工作纳入积分管理,参与巡逻防控、矛盾化解的村民可计“工分”,凭“工分”可到村委会“幸福超市”兑换生活用品,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治保、调解、巡防等组织人员无报酬待遇的问题,稳定了农村群防群治组织。同时,主动对接县委政府相关部门,将违法犯罪等情况作为“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平安家庭”等评比活动的重要指标。
西畴县万人警力比仅为万分之七点三七,远远低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面对警力与工作量矛盾、紧张的实际,西畴县公安局坚持依靠和发动群众,创新思路,巧借民力,在全县大力实施“办小事、破小案、化小矛盾、息小信访、送小温暖”新“五小警务”,建立完善全方位服务群众机制、常态化警民沟通机制、多元化矛盾调处机制,进一步深厚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基础,使公安工作获得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创新推出“四诊疗法” 确保矛盾不上交
在认真总结“西畴现象”形成原因,科学研判社会治安形势变化基础上,西畴县公安局党委提出了“防为主、防为上”工作思路,大力推动重心下移、警务前移,强化基础工作,夯实稳定根基,走出了“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怪圈。以“更快地破大案、更多地破小案、更好地控发案”为目标,坚持警力跟着警情走、警务围着民意转,加强研判,科学布警,强化主业,打防结合,深入开展专项打击和区域整治,有效净化社会治安,连续14年实现命案全破。
针对社会转型时期矛盾纠纷不断增多的实际,西畴县坚持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系统治理,建立健全了村小组、村(社区)、乡(镇)、县四级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完善了“集中排查与专项排查、专业排查与群众自查”工作机制,滚动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实行“挂图作战”,明确化解责任单位、领导、时限,实施了“派单制”。
积极探索社会矛盾化解新路子,依托综治专干、司法调解员和“五老”,创新推出“四诊疗法”机制,即坐班门诊(驻村民警深入辖区走访、收集掌握情况;在警务室坐班接受群众问题反映并组织调解)、进村出诊(驻村民警会同村干部、“五老”进村调解)、集体会诊(派出所会同综治、司法、村组集中进行调解)、上门复诊(驻村民警定期上门回访),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10年来,西畴县共排查发现矛盾纠纷24926起,其中20688起解决在村内,占83%;有3864起解决在县内,占17%;全县有1583个村寨连续10年无“民转刑”案件、无群体上访纠纷、无上交县处理的纠纷。先后涌现出以身殉职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王光跃,27年义务从事农村调解工作的“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李世益(原西畴县公安局局长)等一大批调解模范。
推广“五级联防“模式 实现千村不发案
村组是最小的单元,群众是最大的基础,基础不牢,社会不稳,只有把基层基础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推动警力下沉、重心下移、保障下倾,抓实最小单元、最小细胞,才能积小安为大安,以一域稳定保大局稳定。
近年来,西畴县公安局在长期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探索出了一套“群众自管自助、邻里互管互助、集体群管群助和公安机关专管专助”的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如法斗派出所创新推出“联户联防、联户轮值、看楼护院、邻里守望”等群防模式,“人人为我站岗、我为人人放哨”成为普遍共识,在全县农村大力推行“123”巡防机制(“1”即零星小村寨的定位巡逻,“2”即两个相邻村寨的交叉巡逻,“3”即3个相邻村寨为一片,3家为一组,3人为一班的守望巡逻)。
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建立了“群众—治安联防队—村民小组—村委会—派出所”的五级联防机制,共建成乡镇专职巡逻队10支、村民委义务巡逻队72支、村小组义务巡逻队1772支,全县巡防队员达6423人,派出所对社会巡防力量进行定期培训,并配发服装和装备,指导做好群防群治工作。整合派出所警力,建立“中心派出所支撑、周边派出所联动”警务协作机制,实现警力统一指挥调配、装备共用、信息资源共享、案件协侦共办。
实施“五分钱工程”,即村民每人每天出5分钱,一年共18元,加上县财政补贴,以村组为单位,聘请建档立卡户当保洁员,同时公安机关将其物建为信息员,充分发挥其人熟、地熟、村情熟的优势,及时收集信息上报驻村民警。全县各派出所根据信息员上报的情况、价值给予相应的积分(工分),信息员即可凭积分到幸福超市兑换物品,稳定了公安机关农村信息员队伍。目前,共在乡镇干部、村干部、治保会、义务巡防队、治安积极分子中、保洁员中建立信息员2525人。
坚持“因地制宜、务实管用”的原则,推动视频监控向广大农村延伸,由县公安局出资60万元,推动乡镇出资100万元,在各乡(镇)主干道、重点区域安装视频监控探头175个。同时,针对西畴财力不足和视频监控覆盖率不够的实际,西畴县公安局不等不靠,社会各界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成果的“五位一体”建设思路,采取由政府出资建设后端云平台及前端摄像机,为主要街道、重点单位、要害部门、人员密集场所周边的商铺免费安装无线视频监控系统,为各企事业单位、行业场所建成4G“双模”对讲机指挥调度平台,实现了“一键报警”、应急处置、保安人员在岗检查等多项功能,全县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建成。
拓展宣传阵地载体 大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全县先后建成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基地2个,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24所,在72个村(社区)建设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广场、农村毒品预防教育点,在每个村(居)委会均设立了一名以上的禁毒宣传员,组织发动禁毒志愿者队伍人数1600余人,连续14年被评为“云南省无毒县”,在9个乡镇中心校及一、二中建立反邪警示教育基地。
积极动员组织“五老”支持、参与法制宣传,充分发挥其威望高、有经验、联系群众密切的优势。西洒派出所依托村(社区)警务室和驻村民警,普遍建立了警干联系微信群、警民联系微信群、干民联系微信群等3类微信群,及时发布安全防范、案件预警等内容,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关注参与以及群防群治工作的主体意识。
在缉枪治爆工作中,董马、法斗、鸡街派出所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交一支枪奖励一桶油”“交一支枪奖励一袋米”“交一支枪奖励50元人民币”等有效措施,三年来共收缴2512支各类枪支及一大批危爆物品,有效消除了枪爆治安隐患,多年来未发生“打响、炸响”案件,其中通过宣传群众主动上交的占98%以上。(李明)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