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发布《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19版)》(以下简称《名录》)。
《名录》收录了境内发现的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类群的外来入侵物种441种4变种(植物321种4变种、动物120种)。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高正文介绍,外来入侵物种是指在当地的自然或者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可能或者已经对生态环境、生产或者生活造成明显损害或者不利影响的外来物种。最近,联合国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指出,1970年以来每个国家入侵的外来物种数量增加了约70%,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过去50年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的五大因素之一,而被关注、重视和防治程度又往往低于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其他因素。
所有入侵物种可划分为恶性入侵类、严重入侵类,局部入侵类、一般入侵类和有待观察类5类。恶性入侵类是指在省级层面上已经对经济和生态效益造成巨大损失和严重影响,如紫茎泽兰、小管福寿螺;严重入侵类是指在省级层面上对经济和生态效益造成较大的损失与影响,如牛膝菊、美洲大蠊;局部入侵类是指没有造成省级层面上大规模危害,如粉绿狐尾藻;一般入侵类是指生物学特性已经确定其危害性不明显,并且难以形成新的发展趋势的入侵生物,如欧洲千里光;有待观察类是指目前没有达到入侵的级别,尚处于归化状态,或了解不详细而目前无法确定未来发展趋势的物种,如珊瑚樱。
“外来物种主要通过自然扩散、有意引入、无意引入三种途径入侵。”高正文称,云南省记录的外来入侵物种,有一半来自于美洲、欧洲、热带亚洲、中亚、西亚及地中海地区、非洲、澳洲及国内其他省区。目前,主要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综合治理方法来防治外来入侵物种。
据悉,本次发布的《名录》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准确、最权威地反映云南外来入侵物种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外来入侵物种宣传和教育、监测及预警、研究与防治等相关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加强云南省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明)
新闻助读:
Ⅰ级恶性入侵类:有33种(植物31种,动物2种),如:紫茎泽兰、飞机草、微甘菊、肿柄菊、凤眼蓝(水葫芦)、褐云玛瑙螺、小管福寿螺;
Ⅱ级严重入侵类:有82种(植物42种,动物40种),如:仙人掌、巴西含羞草、野茼蒿、美洲大蠊(蟑螂)、草地贪夜蛾、红火蚁、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大银鱼、牛蛙、红耳龟;
Ⅲ级局部入侵类:有99种2变种(植物48种2变种,动物51种)如:山扁豆、牛茄子、北美车前、象草、双穗雀稗、马铃薯块茎蛾、米扁虫、莫桑比克罗非鱼、大锷龟;
Ⅳ级一般入侵类:有68种(植物57种,动物11种),如:波斯菊、大麻、紫茉莉、西番莲、苦苣菜、万寿菊、咖啡豆象;
Ⅴ级有待观察类:有159种2变种(植物143种2变种,动物16种),如:荞麦、合欢草、凤仙花、蓝桉、灰喜鹊、麝鼠。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