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了,这下太好了,驻村干部还真是能干,这下烤烟有救了。”一位村民大声喊着,看着眼前一股股清澈的地下水涌出,许多孩子向水流动的方向奔去,围观着的人群陡然炸开了锅,人们四处奔走相告。这一幕发生在5月13日的会泽县拖车村,这是驻村干部给群众办的一件实事,也是抗旱自救解决生产、生活用水的又一件好事。说起拖车的驻村干部,村民无不举起大拇指,都说驻村干部好样的,驻村干部是他们的贴心人。
拖车村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地质面貌属半干旱山区特有的火石地土壤,全村所辖18个村民组,总户数1317户,总人口3637人,有党员58人。全村总面积1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05亩。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农产品以烤烟、苞谷、红薯等为主;养殖以养猪、羊为主。
“齐心协力抗大旱”。自4月上旬以来,拖车村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持续高温伏旱天气,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减产,全村烤烟受灾面积达3465亩,三分之一以上的烟苗干死,其它农作物也不同程度受损,干早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收成和收入,往日地中的绿色已不复存在。而且,因该村是全镇的烤烟基地,由于长时间不下雨,全村大部分烟苗才移栽10多天,也正值包谷、红薯等农作物的初种期,如果不想办法解决生产用水,烟农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驻村干部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我们不能让老百姓的庄稼葬送在我们这班人手里,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组织才是群众的依靠和希望。”这是曲靖市中级法院驻村工作队三名队员的共同心声,他们清醒认识到今年旱灾的严重性,在这个节骨眼上,仅凭群众的个人力量根本无法抵御旱灾的肆虐,该是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联手站出来的时候了。驻村干部和村三委干部组成的联合救灾工作组,在群众最危难的时候,如果“主心骨”都不硬起来,群众如何能够站起来。“齐心协力抗大旱!”驻村干部响亮的喊出了这样的口号。一场抗旱的战斗就此展开。
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组成了四个抗旱救灾工作组,挨家挨户了解和登记各户受灾情况,把党对受灾群众的关怀送到了群众家里。工作组及时做好周边群众的工作,发扬互帮互爱精神,妥善解决了吃水困难户的人畜饮水困难。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天都这样干了,不能让群众的心也跟着干了。”拖车村不属于自由灌溉区,周边没有河流经过,多年来,基本靠天吃饭能够解决生产用水问题。今年的大旱却让工作组坚定了一个信心,要彻底结束拖车村靠天吃饭的历史,要让这里真正成为群众栖身之所。说干就干,工作组组织群众多方筹集资金,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自然灾害面前,曲靖市中级法院驻拖车村工作队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积极地发动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抗大旱,千方百计保增收。在充分了解村情旱情的基础上,驻村队员们日夜坚守在抗旱第一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扎实开展抗旱工作。
在广泛深入的动员群众活动中,从村民中了解到该村可以打出地下水的情况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三委立刻安排人员和设备打井取水。经过三天三夜不懈的奋战,一口地下井出水,接着其它三口地下井陆续出水,随着打井出水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驻村工作队在原有曲靖中院出资修建抽水房的基础上,又协调配备了五台小型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抽水浇地。还组织村民积极补种烟苗,以降低损失。在20多个日日夜夜里,驻村队员们到处寻找水源,他们顶烈日,冒酷暑,困了就地站着打个盹,饿了就吃方便面,用了短短的3天时间,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基本得以保证,部分生产土地得到了灌溉,抗旱工作安排约井然有序。驻村工作队还动员群众开展晚季农作物补种活动。工作队先是制定了周详的生产计划,制定了扩大晚季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增加畜禽补栏的工作思路,确保实现减产不减收。在全村5个村民小组进行了抓点示范,大搞样板田示范片,抢种美人椒品种的辣椒380亩。积极引导群众补救种植辣椒、红薯、洋芋等晚季耐旱作物。
“率先垂范,勇于担当”。在抗旱第一线,驻村队员们战高温,顶着烈日安装提灌设施,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经常干到深夜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中,休息片刻,披星戴月,第二天一早他们又出现在抗旱战场上,实在是累困了,就倒在工地荫凉处小睡一阵,醒后,他们又投身到抗旱工作中。驻村队员贾宾同志,舍小家,顾大家,为了抗旱救灾工作,每天奔赴在村、社、农户家中,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而家中两位老人患病,妻子也下村支教,父母和两个孩子无人照顾,为抗旱连续20多天没回过家,对此他却毫无怨言。
驻村工作队员们率先垂范,发扬不怕吃苦,不怕流汗,不畏酷暑,顶烈日,战高温,用实际行动实践着扶贫攻坚的担当。当灾害降临时,他们不是被旱魔所吓倒,而是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地投身到抗灾自救工作中,始终坚守抗旱第一线,用自己默默的工作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贾宾 何衍宽 尹石柱)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