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微信公众平台已日渐成为公众获取信息最主要的平台之一。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传播特点以及全新的媒介形式给大众传播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云南。
5+1组合传播:为民族文化注入新活力
自媒体时代,人人皆是麦克风。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使少数民族内部进行文化交流更为便捷,更为少数民族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大可能,极大缩短了传播话语权的“不对称”。在微信公众号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后,每个少数民族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推送信息,提供服务,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但是,由于云南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以及接触互联网的动机和频率强弱差距,导致地区之间文化传播出现区域鸿沟。如公众对文化传播效果突出的大理白族、丽江纳西族、西双版纳傣族等耳熟能详,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易被传播。微信公众平台这一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为云南一些独有的少数民族原本单一、薄弱的媒介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母语传播为渠道,以丰富的民族文化为载体,以原生情感为诉求,基于这样的功能,云南广播电视台开设民族广播、拉祜雅、相丽勐傣、傈僳傈瓦、傣泐金湾和景颇微社区等6个微信公众号,以5种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普通话为载体,分别以德傣、西傣、傈僳、景颇、拉祜等5个少数民族文化为内容,覆盖德宏、西双版纳、普洱、怒江、保山、临沧、丽江、迪庆以及缅甸、泰国、老挝等国家地区,进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
网络直播:架起民族文化传播桥梁
对于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来讲,以网络直播的方式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储存器,也是民族文化开发的助推器。网络直播技术的出现,大大拓展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播边界。在它的“加持”下,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似乎被插上了翅膀,纷纷从各自的小天地飞向社会的大舞台。自2018年至今,云南民族广播微信公众号共网络直播23场。2019年4月12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傣历1381年泼水节“山魂水韵 边关枢纽 风情耿马”在云南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上直播,达到28.63万次播放量,数千人参与评论,获得了网民的极高关注度和参与度。
网民在庆祝这些民族节日快乐,祝福未来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表达出心声,“感谢平台,对民族文化保护和宣传。”“网络直播是一个很好的桥梁,借助现代化传媒手段,能够更好地传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网络互动:跨民族文化的共鸣
在拉祜雅微信公众号平台,共有听音乐、听故事、看视频、听新闻和话家乡5个栏目。以听音乐为例,《村庄表情——《澜沧山歌》张快李琼》阅读量达7.8万人,显然,对于不足50万人口的民族来讲,这样的传播率并不仅仅局限于本民族中。
云南民族大学拉祜族学生刘兵向平台推荐了《山寨夜晚念佳人》,他说,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拉祜文化走得更广更远。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新媒体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这里既有“想念我的家乡”的拉祜游子共鸣;又有“真的好喜欢拉祜族文化”的感怀;更有“希望这样的歌曲多发布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美好期待。《用母语给我们的祖国唱首歌》《最熟悉的旋律——三跺脚歌曲<党的恩情唱不完>》这样正能量的传播,以拉祜歌曲为载体,以原生情感为诉求,建构起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呈现出对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
“通过微信公众号,我们致力于将云南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介绍给大家,跨民族的对话和交流,深层次的文化共鸣,相信我们会走得更远。”云南民族广播编辑如是说。(杨在彭 高文娟)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