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老炭山村,万亩松林散发着松针特有的清香味。一株株三七苗在松林的庇护下,正茁壮成长,这便是当地村民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指导下,逐渐掌握让生态“变现”的技能,发展种植产业的一个缩影。推广林下种植技术,发展林下特色经济,成为了全县脱贫攻坚的“助推器”。
“要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必须要打赢产业扶贫这场硬仗,扶贫不是给贫困户钱和物质就完事了,要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建立自力更生的信念,要有能使村民稳定增收的产业作为支撑。”澜沧澎勃生物药业有点公司负责人说道。
澜沧竹塘乡老炭山村共有22个村民小组,698户农户2556人,截止2018年底,尚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216户692人未脱贫。竹塘乡老炭山村以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为契机,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林下三七等绿色产业,通过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组织引领等行之有效的示范发动措施,为贫困户找到了一条发展林下生物药业新路子,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结合产业发展,培养劳动增收能手。老炭山村在推进产业脱贫中,突出农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探索“扶贫车间”劳务服务新模式。从2017年5月正式引进云南康艺三七种植公司以来,前来公司林下三七中药材种植基地务工的村民达3257人次,多数来自老炭山村22个村民小组,少数来自邻近的云山村、大塘子村、募乃村;截止2019年2月,公司已支付村民劳务费276万元,到今年底,人工劳务费投入预计550万元。公司因地制宜推行临时用工制度,每天用工岗位先到先得,工资每天一结算,村民们下班就能领到80元/天的劳务工资,并在用工时优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双手就能实现增收,就业扶贫的实效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极大调动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不少群众每天上班前提前1小时到基地排队。”公司总经理唐双有说。
盘活森林资源,培育现代产业能人。2017年10月云南康艺三七种植公司在老章寨试种102.5亩林下有机三七取得成功,经过两年发展,目前,全村共种植林下有机三七1015亩,今年公司计划将在老炭山村拓展林下三七种植面积到3000余亩。此外,公司从外地引进了14户28人的基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管护基地的同时,对本地务工村民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等培训,做给农民看、带着群众干,帮助更多村民成为公司基地的管理人员,让当地村民成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产业能人”。
强化组织力量,增强自主发展能力。老炭山村探索“公司+党支部+贫困群众”的模式,发动村民直接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由村组干部带头,统一组织村民集中开发完成。在产业发展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强化对村内最穷、缺乏劳动能力等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机制。目前,云南康艺三七种植公司林下三七基地全部为村集体林地,按规定公司提高林下基地租金至60元/亩,共支付村组林地租金57855元,充实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按照约定,公司种植林下三七采收销售后,全部利润的15%上交政府用于当地村民脱贫攻坚。
据悉,思茅送林下种植三七技术是朱有勇院士团队10多年的攻关科技成果。2016年,朱有勇院士团队将多年研发的林下有机三七在竹塘乡募乃村小广扎村民小组试种了200亩,2017年扩大示范种植2000亩,2018至2019年推广种植20000亩,计划到2025年全县林下有机三七种植规模达20万亩,建成种植规范化(GAP)基地15个,林下有机三七干品年产量1000吨,年收益达20亿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的到来,让村里的生活有了新变化。
来自云南农业大学科研助理、林下三七班教师尹兆波介绍:“前期课程开展以来,学员们对种植林下三七不是很了解,学习积极性不高,但经过前两期的学习和管理,学员们逐渐看到学习成效,态度也有了很大转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去学习,从问不出问题到积极思考,参与实践。有些学员种植的三七苗现在已经长出来了,可以说见到了初步成效,后期将根据学员们的具体种植过程再教他们一些相应的细节上的管理方法,鼓励引导他们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帮助他们促进增收。”
澜沧县竹塘乡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示范基地林下有机三七项目的实施,既能实现金山银山,也能保护绿水青山。目前,全县林下经济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发展,为全县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基础。(林洋西)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