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紧紧围绕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目标,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实现跨越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系统性、根本性工程来推进,进一步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物质、群众、精神基础,走出一条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之路。
人才培养强基础
双柏县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压紧压实民族工作责任,不断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好各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切实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始终。
在双柏乃至省内,毕正良可算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这个彝家汉子一生痴迷彝家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带领双柏彝族老虎笙传承演艺有限公司全体人员,用他们执着的情怀、精湛的演出技艺,让双柏的“三笙”文化绽放在虎乡大地上,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彝族文化的播种机”。为加强对少数民族本土人才的培养,双柏县推荐毕正良作为全州重点培养的文艺人才,到上海戏剧学院干部导演进修班学习两年,凭着对民族文化事业的诚挚感情和执着追求,成长为双柏县民族文化人才的典型代表,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奖励,先后获国家级奖励1次、省级奖励4次、州县级奖励多次,并被州委、州政府评为全州“四个一批”优秀人才。2016年、2018年,连续两届荣获双柏县“兴双人才”奖。
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中,双柏县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育、选、用、管,采取有效措施,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进行培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截至目前,全县有少数民族公务员595人,占全县公务员总数的46%;现任科级领导干部有少数民族干部220人,占总数的46%;乡镇实职科级领导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39人,约占44.3%。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双柏县现任乡科级少数民族干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99.1%。
注重管理促和谐
近年来,双柏县注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的顶层设计,出台《中共双柏县委双柏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中共双柏县委双柏县人民政府关于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划编制了《双柏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规划(2014—2016年)》《双柏县“十三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规划(2016—2020年)》等规范性文件,健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机制,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
为了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融入感和归属感,双柏县制定了《双柏县县处级领导联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代表人士制度》,印发了《关于建立县处级领导联系宗教场所及宗教界代表人士制度的通知》,各乡镇、县级各部门也健全了领导干部联系少数民族代表和宗教界代表人士制度。建立民族关系协调机制,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体系,保障信教群众正常宗教信仰需求,解决宗教生活中的突出困难,支持标志性、文物性宗教场所修缮,规范经堂寺院教育,支持宗教中国化、本土化发展,发挥宗教在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妥甸镇东城社区、西城社区、康和社区和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专门的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县城客运站、双柏一中、双柏县妥甸中学建立了回族食堂;由县民宗局牵头,每年召集少数民族代表和宗教界代表人士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特殊困难。
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中,双柏县建立健全了县、乡(镇)、村三级同步监测监管涉及民族宗教因素影响团结稳定问题的机制,出台《双柏县处置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覆盖全县网络信息和同步监测监管平台,加强舆情收集、监测、分析、研判,加强各部门信息交流共享和联动合作,建立健全民族宗教关系监测分析评估体系。坚持一事一化解、一月一排查、一季一研判、半年一小结、一年一总结,实现研判排查常态化、制度化,化解问题责任化、目标化。2018年4月,双柏县被国家信访局表彰为“三无”县(无进京越级上访、无大规模集体上访、无因信访问题引发的极端恶性事件和舆论负面炒作)。
目前,全县依托各级党校,对基层干部、窗口单位、服务行业、执法人员、媒体从业人员等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和知识培训等,有效筑牢了在民族团建进步示范县创建过程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基础。
改善民生谋发展
双柏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增进民族团结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着力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切实解决好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全县财政共投入产业发展资金 9215.31万元,探索形成了“五种”具有双柏特色的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带动15057贫困人口发展产业,22311名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
安龙堡大村是一个有80户300多人的彝族聚居村,过去基础设施薄弱。2016年以来,通过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共投入各类资金509.04万元,全部实施了特色民居改造,使村庄焕然一新。
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中,双柏县投入各类教育资金1.65亿元,大力实施教育扶贫,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1.96万人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1.42万人次,有力促进了贫困人口增收;发放农村低保金1793.99万元,特困人员供养金517.82万元;共投入资金 2136万元,新建社会福利院1个、老年护理院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个、乡镇敬老院3所。全县19339名符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安排132.51万元资金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额代缴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资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报销比例达到了90%以上;投入易地扶贫资金2.77亿元,共实施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556户5801人,共建成县、乡、村安置点21个,安置贫困人口997户3646人,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实施总投资1.168亿元的退耕还林等14个项目,将脱贫攻坚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实现了荒山变绿、污水变清与农民增收双赢目标。
强抓“七进”促创建
近年来,双柏县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坚持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重要抓手,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切实做到尊重差异性、增进共同性。
坐落在双柏县城虎乡大道旁的妥甸中学,每天早上的“快乐大课间”时间,几千名师生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和律动的节拍在跳民族舞,场面十分壮观。“像这样将少数民族舞蹈、音乐和体育运动融为一体的课间操,在妥甸中学已经坚持了5年,民族团结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就树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校长段志强介绍到。
近年来,双柏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重要载体,找准创建活动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与民族感情的共鸣点、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以“七进”活动为重要抓手,把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丰富创建内涵的重要手段,共同建设各族群众美好精神家园。在推进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的过程中,完成了2个省级、6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的创建,新增20个省级、40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目前,全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双柏县以及8个乡镇、37个单位、2个社区、7家企业、48个自然村、13所学校、3个寺庙、2个军营共121家单位或地区,通过州级达标验收并被命名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或地区;另有24个单位、1个社区、9家企业、64个自然村、30所学校共128家单位或地区,通过县级达标验收并被命名为县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或地区;州、县验收达标率为100%。
挖掘精品树品牌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创建过程中,双柏县把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继承建设各民族共有文化结合起来,大力倡导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发展观,积极挖掘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2018年,经各州(市)推荐,省文产办审定,全省评出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示范村33个、龙头企业50个、知名品牌50个、销售示范街区19个,双柏县大麦地镇底土村榜上有名,被评为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示范村,成为全县唯一获此殊荣的村。
“村西头的方家老奶奶是我们村里数一数二的刺绣能手,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我们村的大多数妇女都向她学习刺绣手艺。”彝族“绣娘”杨秀芝面带羞涩却又很自豪地谈起自己学习彝绣的经历与收获。
目前,底土村把民间刺绣业发展成为一种产业,成立了“双柏县妇女民族刺绣协会”,探索出“农户+协会+营销”的发展路子,全村共有56个绣娘。其中,刺绣传承人4人,刺绣能手30多人。
为了更好地传承好“彝绣”这门手艺,双柏县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工作经费,采取现场教学、举办培训班、开设展室、展厅等方式致力于传承、保护、开发工作,着力打造“彝绣”产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