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云南省昆明市龙泉古镇梁林故居将开放 共赏人间四月天

时间:2019-03-14来源 : 昆明日报作者 : 罗昆娅

在昆明,龙头街的名字家喻户晓,因为这里有着传统的“赶街”习俗和“花灯之乡”的美誉。在全国,龙头街的名气也不小——棕皮营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系二位建筑大师此生唯一一座亲手为自己建造的房子;朱自清、闻一多、金岳霖、冯友兰等35位院士曾在此居住,留下了一段西南联大名人奋战救国的辉煌历史;史语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桂家大院等26项古建筑文物,成“掎角之势”散布在龙头街周围,让这里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气息。

施工单位正在对龙泉古镇古建筑进行修缮 王俊星摄

什么时候可以走进梁林故居,感受龙泉古镇的文化魅力?“龙泉古镇规划设计方案已经通过审定,只等土地挂牌交易后就可启动建设了。”昨日,盘龙区龙泉街道副主任金鹏透露了一个令昆明人欣喜的好消息,龙泉古镇核心区预计年内开工,工期两年。建成后,“龙泉芳华”将回归昆明人的生活中。徜徉古镇,品味“人间四月天”的日子将要到来。

展多样化传统民居风貌

龙泉古镇文化研究院院长洪海波介绍,龙泉镇在1938年以前实际上是昆明近郊一个普通的村子。1938年9月28日,日本带着要切断滇缅公路、滇越铁路这两条连接中国大后方对外生命线与摧毁中国文化的目标,第一次对昆明市进行轰炸。为躲避战乱,西南联大的一批教授和一部分科研学术机构迁到当时叫做龙头街的昆明北郊的村子里。

现在的龙泉古镇包括瓦窑村、棕皮营村、龙头村、麦地村、司家营村、小窑村等。龙泉古镇的价值一方面在于作为中国抗战期间文化的大后方,保留了多处西南联大名人文化、人文光辉的抗战遗迹。另一方面,龙泉古镇有老昆明一些重要的民居群,包括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当地还保留着土窑。

龙泉片区内现有可查证的历史建筑26处,其中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区级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6处推荐历史建筑。现存建筑涵盖庙宇、一颗印民居、传统前店后宅民居等多种形式,建造年代从明、清至近代,类型丰富,是昆明近郊现存较少的集中传承与展现昆明多样化传统民居风貌的历史地段。

目前,昆明市已把推进10项历史文化项目之一的“龙泉古镇文化历史旅游区”列入《昆明市“十三五”文化、广电及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按照昆明市政府打造昆明西南联大文化故里的要求,盘龙区聘请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清华同衡)与昆明规划设计院,正在将盘龙区龙头街片区打造成西南联大文化的副中心。

名人故居有望对外开放

“那天她穿着深蓝色的裙子,头发整齐地挽朝后面,那略带闽南口音的普通话清脆悦耳,就像夏日的晨露滴落在水塘的荷叶上。”龙泉的老人如今还记得,初次见到林徽因的场景。

1941年秋,一位外乡人来到昆明北郊的司家营村。在一家“一颗印”式的土木结构建筑物前,这位外乡人停下了脚步,与以做火柴皮为生的房主司荣上前搭讪。后来,这间房子出租给了这位外乡人,他就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经常出来帮其他院士设计房屋,他们甚至自己烧制砖瓦。闻一多很喜欢吃昆明的小锅米线。几位院士当年用过的水井还保留着,看上去十分不起眼。村口古桥下有一棵大树,当时几位院士喜欢坐在树下聊天、下棋。”洪海波带领“文化体验官”在龙泉古镇研学时所讲述的名人在昆明生活的故事,使昆明人对龙泉古镇有了更鲜活的认识。然而,由于名人故居保护、修缮等原因,暂未对外开放,龙泉古镇建成后,将有更多人能真正一睹它的芳容。

【委员献计】

挖掘文化内涵充分体现特色

“古镇的建设一定要注重文化内涵。”“保持古镇的原貌也很重要。”日前,40余名昆明市、盘龙区两级政协委员针对龙泉古镇建设进行重点协商座谈。

座谈会上,市、区两级政协委员们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为龙泉古镇的建设献计献策,以更好地挖掘龙泉名人文化特色,打造建设独具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龙泉古镇。委员们认为,龙泉古镇的打造本身已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要挖掘文化内涵,充分体现特色,避免同质化。经过归纳,委员们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古镇建设一定要从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深入挖掘,充分体现名人故居和文化旧址的深刻内涵;二是充分借鉴吸取外单位在古镇建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并结合龙泉独特的文化背景,将龙泉古镇打造成昆明新的文化地标。

随着龙泉古镇项目的启动,龙泉古镇现有的风貌及文保建筑不会被破坏,盘龙区将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增加或再现如“一颗印”式样的代表性民居。

在龙泉古镇,26个古建筑文物将以博物馆、纪念馆、画廊等形式被永久地保护和参观;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瓦猫、花灯等当地民间技艺也将作为文化旅游产品,展现在世人面前。(罗昆娅)

(责任编辑:黄俊飞)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924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