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时尚 直播 热图 科技 快消 小镇 专题 联盟

聚焦云南省代表团媒体开放日:跨越的足音 春天的答卷

时间:2019-03-08来源 : 云南日报作者 : 田静 李绍明 瞿姝宁 张寅 程三娟 宋金艳 李星佺 黄翘楚 贺凯

3月7日上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云南省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会议向中外媒体记者开放,48家中外媒体的93名记者到会采访。

代表团团长陈豪主持会议。他说,今天是云南省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如约而至。长期以来,境内外媒体高度关注云南、聚焦云南,积极反映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宣传云南形象,传递云南声音,展示云南特色,为云南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他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和全省4800万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外媒体长期以来宣传报道推介云南,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奋力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坚决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

新华社记者: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要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2016年到2018年,云南经济增长连续位居全国的前列,跨越式发展的势头非常强劲。请问陈豪书记,4年来云南跨越式发展的亮点是什么?进入新时代以后云南如何持之以恒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交出一份高质量答卷?

陈豪: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为云南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指示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4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奋力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坚决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全省上下聚焦推动跨越式发展的思想认识更加统一,目标任务更加明确,步伐更加坚实,成效不断显现。

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2015年和2016年经济增速均为8.7%,2015年增速居全国第9位,2016年增速居全国第6位;2017年、2018年,全省经济分别增长9.5%、8.9%,增速均居全国第3位,增速比全国高出2个百分点以上。2014年至2018年,全省GDP由12865.67亿元增加到17881.12亿元、年均增长8.9%,全省经济总量由全国第24位提升至第20位,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也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基础设施得到新改善。2014年至2018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从3255公里提升到5198公里,通高速公路的县从59个提升到82个,铁路运营里程新增1209公里,达3856公里,高铁运营里程从零起步、达1026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06114公里,通航运营机场增至15个,航线实现昆明至东南亚国家首都全覆盖,立体综合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能源网络贯通城市和农村,一批大中型水库建成,滇中引水工程正式开工,互联网全面覆盖,物流网络加快建设。基础设施的沧桑巨变,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我们坚持“两型三化”(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烟草、石油炼化、电力、有色、旅游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加大,八大重点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电子信息、现代物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食品与消费品制造)和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发展势头良好,全省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改变了过去“一烟独大”的局面,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改革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广。形成宽领域覆盖、多层次参与、全方位推进的对外交流新机制,云南与国际国内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市场联系日趋紧密、合作交往日益密切、利益融合不断深化,开放合作的天地愈加宽广,走向世界的脚步更加坚实。云南建成7大类18个开放合作功能区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等重点开放平台,2015年至2018年,全省累计引进省外到位资金达32705.55亿元,现有世界500强企业114家。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以“六个一”为重点的“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国有企业、教育、科技、金融、社保改革深入推进,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效果明显,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有力增强了发展动力和潜力。

各族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新提高。2014年到2018年,全省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3%、9.6%,贫困发生率从17.09%下降到5.39%,从2015年到2018年,全省有477万贫困人口脱贫,48个贫困县摘掉贫困县帽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持续得到加强。120个县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520万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4260.98万人,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标准,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4年的41.73%提高到2018年的47.81%。

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新加强。全省森林覆盖率从58.7%提高到60.3%,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等3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2位。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9%,连续两年居全国第1,洱海、滇池、抚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取得新成效,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云岭大地,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深入人心。

近年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也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结果。进入新时代,我们将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着力,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云南发展的新动能,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建设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坚持补齐短板、形成优势,建设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三是坚持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建设现代城镇和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四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云南和生态文明体系。五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六是坚持内外统筹、全面开放,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七是坚持发展为民、发展惠民,建设健全的公共服务和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八是坚持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保障体系。

“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的精神,蹄疾步稳抓洱海保护治理。”

人民日报社记者: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洱海,说要“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4年多过去了,作为洱海保护治理的河长,请阮省长介绍一下洱海保护治理情况,包括面临的困难、下一步的举措。

阮成发:谢谢人民日报和社会各界对洱海的关注。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省委、省政府“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之后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洱海保护,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财政部、水利部等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支持。转眼4年过去了,我们保护治理洱海到底做了哪些工作?洱海目前的状况如何?下一步怎么办?我简要说3点:

第一,省、州、市三级党委政府保护治理洱海的态度是认真的、工作是努力的。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压倒性的政治任务,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是大力推进环湖截污治污。初步建成覆盖全流域、遍及城乡的雨污分流收集处理系统,这个系统已经覆盖到每家每户,管网达3000多公里,基本实现了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二是大力治理面源污染。在流域内禁售禁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压减大蒜种植10万多亩,关停和搬迁了46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缓解了面源污染。三是大力推进治理项目建设。“十三五”规划治理项目已完成投资162.4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81%,是“十二五”期间的5.8倍,初步筑牢了洱海保护治理的基础。四是组织发动群众参与保护治理。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主动参与洱海保护治理,配合完成生态搬迁1806户,关停不符合排污标准的餐饮客栈2498家,保护好洱海已经成为大理市广大群众的共同意愿。

第二,洱海水质初步改善,但稳定向好的拐点还没有出现,对取得的成绩不可高估,更不能沾沾自喜,洱海保护治理任重道远。2018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了7个月Ⅱ类、5个月Ⅲ类,是2015年以来水质最好的年份,同时湖内水生态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这说明保护治理有初步的成效,但是不可高估。有水利专家指出,湖泊治理有一个规律,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钟摆现象”,主要指标可能左右摇摆,也可能上下波动。这个时间多长?可能10年、20年、30年甚至更长。在此期间,不能因为某一个时间点的指标比较好就沾沾自喜、盲目乐观,也不能因为某一个时间点的指标不好就否定一切、悲观失望。这个规律告诉我们:湖泊保护治理要尊重科学,不能蛮干;要有战略定力,不能忽东忽西;要有战略韧劲,坚持30年甚至更长时间。

第三,要以更大的魄力、更大的耐力、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保护治理洱海,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概括讲,要下定三个决心。一是下决心走出一条跳出洱海发展大理的新路子。彻底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模式,下决心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彻底转变“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下决心解决岸上、入湖河流沿线、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彻底转变“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下决心解决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彻底转变“没有钱就不治理”的被动状态,下决心健全完善投入机制,真正做到以保护洱海统领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二是下决心扩大洱海保护核心区范围。停止海东新区开发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好洱海周边房地产过度开发、旅游无序发展、产业结构不优、全流域治理不够等难题,给洱海留出足够的生态环境空间。三是下决心转型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动洱海流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革命性转变,把洱海保护治理与产业转型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智慧旅游、数字农业和生态农业等发展,以崭新理念、崭新业态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谋划打造苍山洱海大景区,将洱海流域建设成为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现代产业特色鲜明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

承诺如山,使命必达。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还在路上,我们相信,只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着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的精神,蹄疾步稳抓洱海保护治理,就一定能达到既定目标。

“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这是第三年来采访云南团的开放日了。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最关键的时期,云南又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有很多的硬骨头和脱贫攻坚的堡垒,比如怒江、迪庆,以及深度贫困地区昭通,还有直过民族整族脱贫等等。请问,现在离脱贫攻坚时间表不到两年的时间,云南有没有超常规的办法以及过硬的措施,能够攻破这些脱贫攻坚的堡垒,确保和全国同步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

陈豪: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份,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受历史原因、自然地理、个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族人民世世代代都在同贫困做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政策光辉照耀下,各族人民生活得到了大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脱贫攻坚方针政策,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扎扎实实开展,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至2018年,我们已有70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7年1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2018年实现151万贫困人口净脱贫、2298个贫困村出列,有33个贫困县申请脱贫摘帽,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3个“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这在云南扶贫开发历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目前,全省还有贫困人口181万人,贫困县40个,贫困村3434个,除了迪庆、怒江两州外,昭通市、曲靖市北部地区、红河州南部山区、普洱市边境一线、文山州石漠化地区脱贫难度较大,27个深度贫困县涉及贫困人口137.8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76.1%,还有8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也是决定脱贫攻坚能否夺取全胜的关键。我们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精准方略,把扶贫工作重心、政策支持重心、社会帮扶重心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把脱贫攻坚资金、扶贫政策举措、扶贫工作力量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坚决把这个坚中之坚攻下来。

一是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压实攻坚责任。从省委、省政府和省级领导做起,严格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省级领导干部直接挂联迪庆州、怒江州以及27个深度贫困县,实行年度工作报告制度。严格考核评估,在明责压责问责上严起实起,省委严肃约谈或问责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不力、年度考核综合评价“一般”的州(市)、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省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把脱贫攻坚责任压到党政一把手头上、压到分管领导身上、压到驻村工作队员肩上,层层压实责任。

二是强化攻坚举措,打好五场硬仗。一是打好产业扶贫硬仗,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有1至2个持续稳定增收产业。二是打好就业扶贫硬仗,实现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个劳动力稳定就业。三是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2019年年底全面完成深度贫困地区30.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四是打好生态扶贫硬仗,通过生态工程建设、生态公益性岗位、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补偿,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五是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强化“控辍保学”责任落实,抓实健康扶贫“四重保障”,2019年年底全面完成深度贫困地区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

三是坚持分类施策,落细攻击点位。对列为“三区三州”的迪庆州、怒江州,按照国家批复方案,下足“绣花”功夫抓落实。对昭通市、曲靖市北部地区、红河州南部山区、普洱市边境一线、文山州石漠化地区,分别精准把脉定方,细化政策举措,并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着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对27个深度贫困县,实行一县一策,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坚持因族施策,加强大企业(央企和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帮扶,到2020年年底实现“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小康路上实现一个民族都不掉队。

四是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攻坚克难。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加强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主动对接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和上海市、广东省,把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要素引进来,开发当地优势资源,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实现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和有组织外出就业。实施特殊举措,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扶贫,大力开展扶贫志愿服务活动,汇聚起脱贫攻坚的合力。强化统筹安排,切实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对象,用乡村振兴的措施巩固脱贫成果。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广泛宣传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脱贫典型,促进干部群众增强攻坚意识、焕发奋斗激情。

总之,有党中央坚强领导、国家大力支持、东西部扶贫协作倾力帮助,依靠全省干部群众共同奋斗,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到2020年,云南各族人民将历史性实现整体脱贫,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义无反顾地开展‘旅游革命’,推动云南旅游业涅槃重生。”

中国日报记者:我想问一个关于云南旅游的问题,这也是中国日报连续3年追问云南的旅游转型升级。今年春节,云南旅游人数和收入创历史新高,获得了境内外媒体和游客好评,刚才在大厅我们也看到了“一部手机游云南”慢直播,这让我想起两年前云南省代表团开放日上,阮成发省长回答旅游市场秩序整治问题时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和承诺。两年来,云南以最严厉的整治换来了旅游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收益。请问阮省长,在这个过程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下一步将如何把旅游革命进行到底?“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功能还会有哪些新的丰富和完善?

阮成发: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果云南旅游出了问题,你肯定不饶我。时间过得真快,两年前的今天,我到云南工作还不满3个月,就在这里,我代表省委、省政府作出承诺,一定重拳整治云南旅游市场秩序,一定大力推进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两年过去了,效果如何?请社会各界评判。今天我简单介绍两点。

第一,重拳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力度空前,并且力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严,压倒性的态势已经形成,市场秩序正在好转。云南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表面上看是整治强迫购物等乱象,本质上是要打破建立在欺客宰客基础上的畸形旅游业态,斩断灰色利益链条,还要动一部分人的“奶酪”,其难度和阻力可想而知,也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但是我们没有退缩,而是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和勇气,坚决重拳出击,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和毅力,把整治进行到底。

表面上看,当时旅游市场乱象损害的是云南旅游业的形象,但正如陈豪书记所指出,这一乱象损害的是云南的开放形象、民族形象、政治形象!对此,我们没有退路,出台了史上最严厉的整治措施,取消了政府部门批准的旅游定点购物场所,取缔了不合理低价游,打击强迫购物,处理了一批旅行社、购物店和导游。整治中也出现了所谓的“躲猫猫”“变形记”等现象。对此,我们大胆地拿起法律武器,依法推进“诉转案”“行转刑”。两年来,累计查处涉旅案件3527件、“行转刑”14件、依法批捕47人,对违法违规行为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推动全省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衡量好转与否有一个标尺,就是全国旅游投诉平台所反映的数据。去年,全国旅游投诉平台受理云南投诉780件,同比下降53%,从全国的第6位下降到第21位;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上涨20%以上。

第二,义无反顾地开展“旅游革命”,推动云南旅游业涅槃重生。我们打造云南标准,形成旅游新玩法、新业态、新形象。在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中,我们感到,不整治,就走不出乱象,什么都谈不上;只整治,不升级,旅游业也只能在原地打转。所以,必须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升级,推动旅游业向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目标迈进。当然,实现这个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目前来看,“一部手机游云南”为标志的智慧旅游取得了初步效果。旅游达人认为,旅游的最高境界是“说走就走、自由自在、全程无忧”。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游云南”APP。昨天晚上看到一个消息,全国已有多个省市也在启动“一部手机游”项目,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个成果。目前,“游云南”APP有6个特点:一是云南旅游情况介绍最全面。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339个景区的名片、官方旅游攻略、出行信息等等,都在平台上。二是景区实时直播最丰富。比如现在楼下大厅展示的“游云南”慢直播,目前就有1400个点同时在平台上直播,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云南此时此刻最美景点。三是在线导游导览最便捷。有142家3A以上景点景区全面上线,有2.3万座智慧厕所和441个景区智慧停车场纳入其中,以往常在景区看到的一个导游举个旗子导览的现象将很快一去不复返。四是旅游服务最诚信。游客玩累了就会找吃的地方,我们这个平台上推荐的餐厅餐馆都有一个诚信指数,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游客按4:4:2的权重共同打分评价,保证了这个指数的公正性。五是旅游投诉处置最高效。在平台上我们已构建起省、州市、县、企业“1+16+129+X”的全域旅游投诉体系,目前99%的投诉可以做到24小时内办结,平均办结时间6个半小时。六是技术应用最先进。实现了刷脸、高速公路无感支付、AI识你所见等,比如识花识草目前已经覆盖了云南6000种以上植物,全省91个景区可以刷脸入园,省内15个机场可以刷脸登机、76条高速公路支持无感支付。下一步还将实现刷脸住酒店,等等。

“游云南”APP面向两端。游客这一端,当前要着重进一步优化服务内容,首先要实现在5G环境下的应用。预计本月底,昆明中心城区、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将建成5G网络,我们将迅速推出一批5G环境下的智慧旅游应用场景。“游云南”的另一端是政府端,只有政府的服务“无处不在”,游客才能“自由自在”。因此,今年我们要重点完善政府这一端:一是健全更加高效的投诉处置体系;二是健全综合执法体系;三是健全旅游综合智慧管理体系;四是健全应急救援服务体系;五是健全游客智慧服务体系;六是建设旅游综合经济分析平台和可视化管理平台。譬如你打算今天下午去西双版纳植物园,我们可能会推送信息告诉你,今天下午人比较多,建议你换个时间、换个地方;再如,你买了明天去丽江玉龙雪山的票,如果天气不好,我们会提前推送相关信息给你,并给出合理建议。政府端平台建好以后,我们对游客端的智慧化服务水平将会再上一个新台阶,让游客真正实现在云南“自由自在、全程无忧”。

当然,“游云南”APP才刚刚起步,时间不长,还不够完善,永远在路上。希望媒体朋友们多关注、多批评。

“云南一定会一天比一天更美丽,一定会惊艳全世界!”

香港大公文汇报记者:云南提出要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这个“最”字可谓千钧担当、掷地有声。请问陈豪书记,最美丽省份的内涵是什么?云南提出建设最美丽省份的底气何在?

陈豪:我们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是给全省干部群众树立一个目标。主要基于四方面考虑:一是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二是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战略部署,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是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落实。三是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是云南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广大人民群众都希望能够生活在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优美生态环境中。四是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应有之义,让八方来宾到云南享受健康、体验健康生活,前提条件是生态环境要美丽。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基本内涵是做到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相统一。生态美就是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处处休闲胜境、健康福地、心灵驿站。环境美就是把大环境的自然之美、景观之美、文化之美、协调之美和人文之美、人居之美结合起来,让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让城市融入自然,现代融入村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美就是山峨耸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让诗画美景展现在云岭大地。城市美主要体现在城市风貌之美、人文精神之美、舒适宜居之美,精神文明、富有活力。乡村美主要体现在田园风光之美、乡土风情之美、乡情乡愁之美,四周青山环绕,庭院绿树成荫,村庄干净整洁有序,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我们是有信心、有基础、有底气的。我们的信心,在于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科学指引,这是我们最强的政治自信。我们的基础,在于有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和新时代赋予的丰富内涵,拥有“七彩云南、旅游天堂,诗画云岭、文化瑰宝,休闲胜境、健康福地,开放前沿、辐射中心”四张靓丽名片。习近平总书记赞扬云南“不少地方生态环境是非常美的”,他赞美大理洱海“真是一颗璀璨亮丽的高原明珠”,还指出,“石林、丽江、西双版纳等地,都有名扬中外的胜景”。我们的底气,在于这些年来,我们坚持绿色发展、保护优先,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9%、连续两年居全国第1,六大水系主要出境、跨境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3%,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到云南呼吸新鲜空气、品尝“舌尖美味”、欣赏自然风光,享受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

当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已启动实施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相信在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云南一定会一天比一天更美丽,一定会惊艳全世界!

这里,我也向境内外记者朋友发出邀约,希望大家继续关注云南最美丽省份建设,给予深入持久宣传和全方位展示,为云南发展“点赞”,为云南发展“助力”,为云南发展“加油”。

“我们一直坚持扶贫扶智更扶志,力争让学生学会人穷志不短,在被关爱的同时学会自强感恩,学会传递爱心。”

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记者:云南勐海是我们对口支援的贫困县,所以我们对云南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请问李孝轩代表,职业教育在助力精准脱贫方面应有何作为?

李孝轩: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进一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了新的部署。民办职业教育在精准脱贫攻坚硬仗中没有缺席,还积极作为。云南工商学院1999年开始创业的时候就免费培训了几百名下岗职工,我们开玩笑说,当时自己都还没有完全脱贫。正是因为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走出一条职业教育精准帮扶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学生的职教扶贫路,去年我荣幸地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这些年,我们开设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扶持班”,实施“一个都不能少”教育扶贫工程,让所有贫困生到我们学校以后学习无忧、就业无忧。同时,我们还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联合开办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扶持班,承担了教育部滇西青年创业人才培养项目,为滇西地区培训贫困农村致富带头人。我们一直坚持扶贫扶智更扶志,特别是在扶志上,力争让学生学会人穷志不短,在被关爱的同时学会自强感恩,学会传递爱心。今后,我们还会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战,用实际行动作出更多新贡献。

陈豪: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云南是祖国西南的璀璨明珠。我代表云南省委、省政府,真诚邀请各位记者朋友多到“彩云之南”走走、看看。 (田静 李绍明 瞿姝宁 张寅 程三娟 宋金艳 李星佺 黄翘楚 贺凯)

(责任编辑:黄俊飞)
返回首页 返回栏目首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公告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 对外服务: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union@china.org.cn 电话:86-10-88825924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Back to Top